注釋(第2/30頁)

注14 關於八線法手卷,金先生在《懷念宗長——溥儒心畬對滿族的貢獻——北平滿族協會懷舊》一文中有詳細說明,載台灣滿族協會編《滿族文化》第22期,1996年版。

注15 該府位於今北京復興門立交橋東南的鮑家街43號,這座昔日太平湖畔的府邸作為榮王府前後共計66年,經歷了清代乾、嘉、道三朝,至道光三十年(1850年)該府邸被另賜醇親王為醇王府。

注16 道光三十年榮親王府被另賜給道光第七子、醇親王奕,奕之子載湉即生於此府,後載湉即帝位,改元光緒,該府遂成為潛邸。按清制,光緒繼位後醇親王必須從此府遷出,所以醇親王原在太平湖的這個王府便稱為南府,後海北沿的新王府稱北府。

注17 朝陽大學:民國時期著名法科大學。創辦於1913年9月,設法、商二科,稱民國大學,1916年改名為朝陽大學,校址在東直門內海運倉。是我國法學搖籃之一。享有盛譽,世稱“南有東吳,北有朝陽”,1949年改建為中國政法大學,1950年2月,中央決定將中國政法大學和華北大學合並成立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為人大初建時設立的八大系科之一。

注18 該照片選自恒煦、啟孮、烏拉熙春著:《愛新覺羅氏三代滿學論集》,遠方出版社1996年版。

注19 點校“二十四史”及《清史稿》是新中國成立後一項巨大的文化工程,從1958年開始,到1978年最後一部《宋史》出版為止,歷時20年,其中還跨越了“文革”十年的動蕩歲月,經歷了文化浩劫。數十位專家學者先後會集於北京中華書局,逐句校點,集體定稿。基本上選用了當時最好的底本,改正錯字,校補遺缺,加注新式標點,劃分段落,並撰寫了內容翔實的校勘記,使中國數千年的悠久歷史以更準確、更清晰的面目出現。點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出版問世之後,各種舊版本的“二十四史”及《清史稿》幾乎全部被替代,成為海內外學術界最權威、最通行的版本,享有“國史”標準本的美譽。其中《金史》由傅樂煥點校,“文革”期間傅樂煥去世,1971年後改由張政烺繼其事。遺憾的是,我做口述時,還未及問到金光平點校的《金史》是否留存,與傅、張二人的點校是否曾經對照。

注20 金啟孮先生的父親金光平於1912年襲爵鎮國公。

注21 金先生這篇口述中多次提到民國十七年(1928年),卻未明說這年發生的具體事件。這年1月蔣介石宣布復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之職,4月二次北伐開始,5月張作霖北京軍政府召開最高緊急會議,決定下總退卻令。6月北伐軍第二軍團進入北京城。6月21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第154次會議議決,北京改名北平。

注22 京師圖書館是1909年9月9日由清政府批準興建的,首任監督是四品翰林院編修繆荃孫,館舍設在北京什刹海後海北岸廣化寺。清亡後京師圖書館由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教育部接管,並將其改名為國立京師圖書館,於1912年8月27日開館接待讀者。1917年國立京師圖書館移到方家胡同(原國子監南學舊址),1928年7月更名為國立北平圖書館,館舍遷至中南海居仁堂,1931年在北海公園西岸的文津街館舍落成(現為國家圖書館古籍館),成為當時國內規模最大、最先進的圖書館。

注23 關於中、日等國學者對《女真譯語》和資料的研究,金光平、金啟孮父子合著的《女真文字研究概況》一文有具體詳細的闡述,載《愛新覺羅氏三代滿學論集》,遠方出版社1996年版,104頁。

注24 當時的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歷史所二所。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即由原來的一所、二所合並而成。

注25 北平市立五中位於東城區,始建於1928年5月。據1938年6月《北平市各級中小學調查·調查資料第1號》統計,七七事變之後,北平的市立中學計有省立高級中學1所,市立中學校5所,市立女子中學2所。見陳兆肆:《日偽統治時期北平的中小學教育》,載《北京社會科學》2009年2月,102頁。

注26 池內宏(いけうちひろし,1878—1952),日本歷史學家、東洋史學家,東京帝國大學名譽教授。出生於日本東京府(現東京都),祖父為儒學名家池內大學。1913年任東京帝國大學講師,1916年任副教授,1922年,以論文《鮮初東北境和女真的關系》獲東京帝國大學文學博士,1925年任教授。1937年成為帝國學士院會員。1939年轉任名古屋帝國大學教授。主要研究朝鮮、滿洲(中國東北部)的古代和中世紀史。著有《文祿慶長的役》《日本上代史的一研究》《滿鮮史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