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第2/3頁)

再者,清代皇族有嚴格的封爵制度,這是每篇口述的被訪者都必然會提到的內容,為避免一再解釋的煩冗,我將封爵制度也列成表,與對族譜的介紹一並置於書前。

(二)清代皇族族譜簡述

清代愛新覺羅皇族因血緣宗支關系與身份、地位、權利的區別,分成兩大宗支:一為宗室,專指努爾哈赤之父塔克世(顯祖宣皇帝)位下的子女,為本支。系黃帶子。二為覺羅,即努爾哈赤的伯叔兄弟所生的子女,為旁支。系紅帶子。二者雖屬同宗同族,但在政治地位上和經濟待遇上卻存在著嚴格的界限和差別。

藏於中國第一歷史档案館的清代皇族愛新覺羅的族譜,主要有如下幾種。

1.宗室《玉牒》

清朝職掌皇族事務的機構是宗人府,設立於順治九年(1652年),位列六部和內閣之上。由宗人府編修的《玉牒》是統計宗室人口,了解宗室各支輩分、生卒年月、婚喪嫁娶、封贈革爵等情況的較為完整而系統的材料。

《玉牒》分滿、漢兩種文本,分別成編,男女分冊。每種文本均有男豎格本、男橫格本和女豎格本、女橫格本。男豎格本內類項包括:排行名次、人名、生卒年月日時、生母名、生母身份(嫡妻或側妻或妾),生母之父的官職和名、授職封爵或革爵年月、終年歲數、其嫡妻、繼妻、妾名,各為何人之女。男橫格本僅反映宗支內的輩分關系,只書人名和排行名次。女豎格本類項與男本大體相同,有宗室女聘嫁成婚年月,額駙名及卒年月。

《玉牒》從順治十七年(1680年)始修,以後每隔九年一修。最後一次修牒為民國十年(1921年)。清修《玉牒》前後共二十八次。

2.戶口冊

這是編修《玉牒》的依據或前期工作,《玉牒》的某些缺項可以從戶口冊中得到補充。中國第一歷史档案館所藏宗人府黃档房戶口冊數量雖多,但多而不全,不像《玉牒》完整成序。且戶口冊多為光緒、宣統年間所報,道光、鹹豐、同治年間的較少,乾嘉兩朝更少。

3.星源集慶

也是皇室族譜的一種,是《玉牒》及戶口冊之外另一種記述宗室人口的材料,所述宗室範圍很窄,從仁宗(嘉慶)輩始編,僅限於當朝皇帝本支及嫡親兄弟位下及姐妹。

4.說堂稿

時間自雍正十三年至宣統三年,是查考宗室和覺羅婚娶日期和居住情況的極好材料。注3

(三)清亡之後所修《愛新覺羅宗譜》

1935年,宗室熙洽在東北上書偽滿洲國“皇帝”溥儀,請求續修《愛新覺羅家族宗譜》。次年8月,溥儀下了一道“聖旨”,修譜所需的費用,由“恩賜款”項中支用,不足部分由同族人捐助。這次修譜由樸厚、鐘繼、溥瀛、斌碹、今松喬、慶厚負責。除了匯總、普查資料外,充分利用各宗支的原修家譜。關內京津方面由載濤、載潤負責,把各府家譜正本送到東北。同時,這次修譜還參照了1907年、1922年的《玉牒》,實際上是歷次《玉牒》的總匯。最後用鉛字排印,精裝為8大冊。

《宗譜》的首冊是“星源集慶”,為帝系圖,以及歷朝帝後大事,附錄妃、嬪及皇子女。另外7冊為世系表:甲冊為文宗、宣宗、仁宗、高宗、世宗、聖祖、世祖、太宗位下世系子孫;乙、丙冊為太祖位下世系子孫;丁冊為顯祖位下世系子孫;戊、己、庚冊為景祖、興祖位下世系子孫。

世系表中的內容,包括名字、生母姓氏、生卒年月日時、壽數、妻妾、子嗣、爵秩、封贈。不同於豎格《玉牒》,它沒有關於女兒、女婿的記載。參照原來《玉牒》的直格形式,這次修成的《宗譜》改為橫格,布面封皮也統一用黃色。

該譜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另有學苑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分裝28冊,另索引2冊、《星源集慶》1冊。注4

目前大多數愛新覺羅宗室覺羅後裔查閱和依據的,都是這部1935年修撰的《愛新覺羅宗譜》,而極少是第一歷史档案館的《玉牒》。

(四)清代皇族的封爵制度

清代皇族封爵始於崇德元年,皇太極定宗室爵位分九等:一等和碩親王,二等多羅郡王,三等多羅貝勒,四等固山貝子,五等鎮國公,六等輔國公,七等鎮國將軍,八等輔國將軍,九等奉國將軍,其余為宗室。

1.乾隆朝所定封爵表(光緒朝《宗人府則例》卷3)

2.宗室王公俸銀俸米數額表

按一般談宗室王公俸祿,不會談及四品宗室,表中的最後兩行是我加的,旨在與有爵位的宗室王公做一對比。據《清高宗實錄》卷1164,乾隆四十七年定:“閑散宗室均賜給四品頂戴,四品武職補服。”閑散宗室凡年滿20歲,經報準後,每月會給養贍銀和養贍米。至於表中最後一行列入京旗馬甲待遇,為的是與四品宗室的待遇做一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