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宮廷正骨”的傳人 吳定寰口述

時 間:2003年1月21日

地 點:北京南城某居民樓

訪談者:定宜莊

在場者:張莉、楊海英

[訪談者按]為吳老做這篇訪談已經是12年前,而吳老和他的夫人相繼辭世也已有年。這篇訪談只是初訪,沒有及時地繼續下去,原因很簡單,吳老夫婦當時還不到80歲,我以為還有的是時間,而我對中醫乃至正骨一竅不通,也期望能在有些積累和準備之後再做回訪,沒料想這一“準備”,就準備了數年,最終的結果,是一切都再也無法挽回。

吳老的談話看似內容不多,所涉方面卻相當廣泛。如今回頭來對這篇訪談進行整理,唯一能做的事,就只有一一尋訪吳老在訪談中提到的那些名字了,我沒想到的是,這樣的尋訪會牽扯出那麽多正骨醫學中的重要人物,將他們連綴到一起,中國近百年來骨科醫學的各個流派,以及不僅中醫,還包括西醫,在這幾十年來創立發展的脈絡,就好像一座隱沒於水中的山,在我眼前緩緩地浮現出來。

中醫正骨在中醫中獨成一門,分派龐雜,很難說清到底有多少門派,吳老的訪談中對此也有提及。但無論如何,從清朝上駟院中傳出的宮廷正骨,迄今仍被承認是最正統、技藝也最精湛的一系。事實上,這一正骨的傳統來自蒙古,精通此術的也多是滿蒙回等族而非漢族之人,這應該也是它在源遠流長的漢地中醫體系中自成一家的原因。只是1924年馮玉祥將他們與末代皇帝溥儀一道驅趕出宮流落民間之後,才在各種內因外因的作用之下,被納入了“中醫”這個體系。

為便於理解這篇口述的內容,這裏先把一些相關的人物和制度交代一下。

所謂“宮廷正骨”,特指清朝上駟院蒙古醫生的正骨技藝。上駟院是清朝內務府三院之一,注77據《大清會典事例》記:上駟院初名禦馬監,順治十八年(1661年)改為阿敦衙門,派大臣侍衛等官管理,無定員。康熙十六年(1677年)改為上駟院,鑄給印信,以管理大臣掌之。乾隆十一年(1746年)奏準,於蒙古醫生內,揀選醫道優長,堪充教習者,授為蒙古醫生頭目二人,給予八品虛銜頂戴,令其教習蒙古醫生,仍食原餉。注78

又據《大清會典》卷96:醫師長,蒙古三人,副醫師長,蒙古二人。掌治馬駝之疾。設蒙古醫生十五人……蒙古醫生,移八旗咨取。

吳老的嶽父夏錫五就是上駟院的副醫師長,他名常福,北京市人,生於1880年,卒於1960年。20歲時拜禦醫桂祝峰為師,並破例受到師祖德壽田公之親授。新中國成立後,曾任北京市中醫學會骨科學會主任委員,中醫學會骨科門診部負責人,中央衛生部中醫骨科考試委員等。如果以德壽田為第一代,桂祝峰為第二代,夏錫五就是第三代,那麽,吳定寰就是第四代,這便是我們這篇訪談篇名的由來。注79

夏錫五提出骨科施術時要做到“心慈術狠”。“心慈”即醫德要好,以治病救人為最高宗旨,不能貪圖名利;“術狠”即在施用正骨心法時,意志和動作都要果斷,穩、準、快、慢適宜,不可猶豫不決,給病人造成更大的痛苦。他在學術上強調修養,尤其注意“心明手巧”。將對正骨技術的認識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中華中醫網對吳定寰是這樣介紹的:吳定寰,滿族,中共黨員,農工民主黨黨員,吉林市人,1928年5月出生。主任中醫師,全國名老中醫,宮廷禦醫傳人。現任北京護國寺中醫醫院骨傷科主任醫師、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行醫60年,對中醫骨科學的滿蒙正骨學造詣頗深,並對中醫正骨的治療手法進行了不斷改進和研究,使夏氏正骨手法更加完善和系統,尤其是對近關節骨折、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等疾病的手法治療效果尤為顯著。主持完成的《夏錫五治療骨折特點》《關節內骨折的治療》獲北京市中醫藥管理局科技成果一等獎。

吳老的正骨手法已經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他是2008年6月28日突發心肌梗死之後搶救無效逝世的,當時某電視欄目剛剛完成對他醫術的紀實拍攝。他的夫人在他去世的一個半月前已經去世。

關於由吳老傳承下來的“宮廷正骨”手法,媒體報道頗多,尤其是關於上駟院的“綽班處”,但我也注意到,對於綽班,民間還有另一種說法,即將其稱為“戳班”,說是中國古代衙役中手戳殺威棒的人,戳班以診療棒傷為最,多見紅傷、骨折。又說劉壽山(見本文注釋)是戳班派正傳。無論哪種說法可靠,“綽班”一詞來自滿語還是蒙古語,迄今仍無定論。諸多媒體宣傳甚熾的所謂“清宮有個綽班處”,也不過是人雲亦雲而無實據。由於上駟院档目前無法查閱,這裏只能暫且存疑了。但還要說一句的是,對於上駟院及其相關研究,在清史學界仍然是一個空白。如果這篇口述能夠引起有志者興趣並將這個空白填補起來,則吾有幸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