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編 歐洲的擴張(第2/18頁)

第三次十字軍遠征?40年之後(1187年),穆斯林真的奪回了耶路撒冷和周邊幾乎全部城市,震動了基督教與全歐洲。因此腓特烈·巴巴羅薩皇帝、法王菲利普·奧古斯都、英王“獅心”理查德一世開始發動第三次偉大的十字軍東征。

腓特烈統率自己的軍隊自陸路途經小亞細亞,在過河的時候溺亡了,他的軍隊也四處潰逃。菲利普與理查德一同走海路,可是卻相互吵了起來,所以菲利普很快便率軍返回。而勇猛能幹的理查德卻留下來了,與穆斯林作戰,還獲得了些許勝利。他未收回耶路撒冷,可是卻於1192年簽署了一份條約,規定為基督徒保留接近耶路撒冷沿海的狹長地帶,而且能夠進出耶路撒冷。

理查德與薩拉丁?第三次十字軍遠征的名望,主要並非因為所獲得的成果,而是因為理查德與薩拉丁這兩位主要領導人所飾演的戲劇性角色。薩拉丁,是亞美尼亞的庫爾德人,在大馬士革接受教育,是一位虔誠的穆斯林、有涵養的紳士、能幹的政治家與英勇的戰士。團結在他周圍的穆斯林要比常常追隨在他的戰旗下的士兵更多。1187年,他占領並捍衛了耶路撒冷,成功打敗了“獅心”理查德。

歐洲很多熱忱的基督徒對理查德的行動表示失望,他們覺得他對薩拉丁不夠兇殘,認為他最起碼應該占據耶路撒冷;可是他的做法基本可以,而且真正取得的成果比人們歸給他的功績更多。

翌年(1193年),薩拉丁去世了。而理查德在返回英國的路上被俘虜並遭到監禁。理查德最終被贖回,於1194年終結了十字軍的征程回到家中,卒於1199年。

二、拜占庭帝國的革命

第四次十字軍遠征?教皇英諾森三世於1201年發動了第四次十字軍遠征,迫切地關注著要從穆斯林手裏拯救出來的耶路撒冷。他們與亞得裏亞海富足的商業女王——威尼斯簽署了條約,威尼斯的船只須將基督徒士兵運至巴勒斯坦。可是要給付威尼斯的大部分款項卻難以籌集,只籌到一部分。因此威尼斯商人想出了一個辦法。

威尼斯商人?那時候,威尼斯的商人正與東方的穆斯林做著手藝很好的買賣,所以他們在任何時候都對運輸十字軍士兵前往巴勒斯坦並不熱心,因為戰爭會影響威尼斯的貿易。在這項交易裏,威尼斯的主要競爭對手是拜占庭帝國的君士坦丁堡與一些城市的商人。威尼斯商人攻打君士坦丁堡的願望要比拯救耶路撒冷更迫切。他們說君士坦丁堡的希臘人不管怎樣都並非好基督徒,他們從未對教皇赤誠過,不比異教徒好多少!十字軍士兵們開始聽得進去這些話了。他們還被告知,在前幾次的十字軍進攻中,希臘人未如人們所期望的那樣充分合作。

放棄耶路撒冷?之後君士坦丁堡傳來消息——正統的皇帝被廢除了,篡位者阿利克塞三世亂用公款卻不打穆斯林!君士坦丁堡成了革命的犧牲品,急需一位拯救者。正統皇帝的兒子號召威尼斯與十字軍士兵們,並向他們做出保證,如果他當上皇帝,他與他的人民會變成合格的基督徒。這是最後一個辦法了。威尼斯的計劃實現了。

劫掠君士坦丁堡?第四次十字軍的士兵們於1203年在威尼斯的幫助下,搭乘威尼斯的船只動身,並非前往拯救耶路撒冷,而是前去攻占君士坦丁堡。在鏖戰以後,他們勝利了。他們廢黜了阿利克塞三世,恢復了本來的皇帝。

可是一旦獲得機會,公民們便起來反抗,將十字軍士兵強加給他們的皇帝殺掉了,而且宣布新皇登位。君士坦丁堡再度爆發革命。在激烈的圍困以後,威尼斯人與十字軍士兵又占據了君士坦丁堡,焚燒搶掠,肆意殺戮,瓜分贓物。教皇聽到消息震驚了,並且非常惱怒,對此表示抗議,可卻無效。威尼斯占據了這座城市的商業部分、克裏特島、小亞細亞的貿易點與一些有價值的地區。一個威尼斯人變成了君士坦丁堡的大教長,十字軍士兵佛蘭德的伯爵鮑德溫被封為皇帝。希臘帝國在宗教與政治方面被“拉丁化”了。

東方的拉丁帝國?由第四次十字軍於1204年在拜占庭帝國的廢墟上創建起來的這個所謂的“拉丁帝國”延至1261年。同年,阿利克塞三世的一個後代在威尼斯的意大利敵人熱那亞援助之下,奪得了君士坦丁堡,終結了拉丁帝國,重建拜占庭帝國。

這幾次革命的結果?拜占庭帝國的革命,即拉丁人借此來奪得掌控權的1204年革命和希臘借此來恢復統治的1261年革命,有了重要結果。它們不但暴露還加深了東西方基督徒間的競爭甚至仇恨。它們貶低與損害了十字軍的聲望。用解放一座聖城當作崇高目標而展開的虔誠運動,淪落成搶掠一個富裕城市的卑鄙的蠻暴陰謀。這兩場革命在伊斯蘭教的前進面前,大大削弱了拜占庭帝國。它們讓東西方基督徒從此以後,無法真誠或是有效地合作去抗擊穆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