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公元前500年~公元200年的亞洲

當希臘文明從發源地愛琴海走出,並變成一種有教養的存在模式時,舊大陸的其他文明也沒有停止發展的腳步。馬其頓和羅馬的征服對希臘化世界和羅馬邊界之外的地區產生了影響,特別是對印度。與此同時,第一個真正強大的遊牧部落聯盟在蒙古興起,它促使草原上大範圍的人口遷徙。後果是歐亞大陸文明民族與半文明民族之間發生了比以前更密切、更經常的聯系。盡管各大文明中心從根本上說都是文化保守主義,但是穿越整個歐亞大陸新的頻繁聯系,的確刺激了交通要道地區各民族的非凡創造性,特別是在宗教方面。

印度的孔雀帝國

當亞歷山大率領軍隊侵入印度河流域時(公元前327年),恒河流域大多數地區已經統一在摩羯陀王國之下。通過分化當地的防禦和結盟,馬其頓人對北印度的入侵也許為摩羯陀國王旃陀羅笈多·馬赫亞(約公元前321~前297年在位)奠定了基礎。在他孫子阿育王(約公元前274~前236年在位)統治下,印度中部和南部(除了極其南端部分外)也被並入孔雀帝國的版圖之內。

這個幅員遼闊的國家從波斯和希臘化王國榜樣那裏借鑒了許多東西。孔雀帝國的雕刻藝術可能是工匠從興都庫什山之外地區引進而來。旃陀羅笈多的宮殿外表與波斯帝國在波斯波利斯的宮殿非常相像。阿育王在帝國境內許多地方矗立的著名石柱,似乎也受到波斯王室在貝希斯敦懸崖上雕刻的銘文的啟發。甚至馬赫亞的普世帝國觀念也許在一定程度上都歸功於波斯和馬其頓榜樣。

但是年輕時候沉迷於戰爭和征服的阿育王後來變成了一個虔誠的佛教徒,把余生獻給了精神征服。他派遣佛教僧侶到王國各地以及國外傳播佛教。他還修建了幾座神龕,以存放佛陀的舍利。佛教似乎將掃除此前的所有宗教,但是官方的資助、香客朝聖、布施和其他虔誠戒律,都不能克服宗教的固有弱點。盡管此舉具有創造性,但事實仍然是,佛教只能為和尚尼姑提供全面的生活方式。為了諸如出生、婚禮、葬禮的適當儀式,更別提人類生活中其他較小的危機,過著普通生活的常人仍然被迫求助婆羅門。

阿育王死後,他的帝國立即陷入分裂混戰狀態。從中亞穿越山口的新一輪入侵者蜂擁而至:希臘人、沙加人(Shakas)、貴霜人和帕提亞人。這些入侵都與草原上的戰爭和人口遷徙有關,新近統一的中國和內外蒙古講突厥語的遊牧民族之間的沖突促進了草原地區的戰爭和人口遷徙。

中國的統一

草原各民族普遍的動蕩發軔於中國統一。這是秦國統治者的活動。公元前221年,他的軍隊長期進行抵抗草原民族的邊境戰爭,完成了推翻中國境內對手的任務,他自稱是新王朝秦的“第一個皇帝”(始皇帝)。新皇帝利用自己的權勢急劇而殘酷地重組中國的行政管理機構。國家被劃分為郡、縣,這種制度延續到現代。他頒布了統一的文字,但是這個措施很快便阻礙並使更早的書籍或多或少變得不可靠了。他完成了長城的修建,以抵禦遊牧民族,還在中國境內建立了高效率的驛道系統,以便他的軍隊能夠快速地調集到任何遭到威脅的邊境或叛亂的郡縣。

這個偉大的專制者和征服者殘酷無情地踐踏傳統文化,掃除任何限制他權力的障礙。這意味著與孔子的思想直接發生沖突,因為儒家思想力圖使皇帝按照傳統禮儀治理國家。因此,秦始皇禁止儒家學說,下令焚毀所有儒家書籍,每種書籍只保留一冊,保存在帝國档案室裏。這個法令使秦始皇遭到後世儒生的憎恨。更為重要的是,他大規模調集中原地區勞力為國家服徭役,這引起了普遍不滿,當這個偉大的征服者於公元前210年去世時,他的繼位人不能維持父皇的權力。新的內戰爆發了,直到公元前202年方告結束,漢朝建立者取得了對中國的霸權。除了短暫的篡位(公元9~22年)外,直到公元220年,他的後代一直占據著皇位。

歷代西漢皇帝都實行與中國社會支配力量——地主階級聯合的政策。這些地主家庭子弟接受儒家模式為主的教育,被招募進入帝國官僚體系之中。這建立了官員與地主之間的普遍和諧關系。他們常常聯合起來,壓迫農民和社會其他底層人民,讓他們安分守己。中國社會穩定的一個標志就是圍繞這些問題的知識爭論減少,而這種爭論是戰國時期的一個突出特點。例如,秦始皇被認為是法家,法家強調國家權力高於一切,但漢朝皇帝很快便把儒家作為官方的意識形態。其他的學派都被壓制,更多地通過官方的否定,而不是通過知識界的否定,直到帝制中國受過教育的階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統一的觀點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