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信息技術:它影響了社會(第2/8頁)

一些人類學家和歷史學家曾提出,這樣的定義是以歐洲為中心的,因為在有些文化傳統中,語言和數學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運作的。然而,盡管這個問題值得進行更多的研究,但目前似乎還沒有什麽實證研究支持這樣的主張。例如,將讀寫能力劃分為初步、中等和充分3級水平,是中國在1950年開展掃盲運動時獨立創制的,規定充分的讀寫能力為認識1 000個以上的字,中等文化水平為認識500~1 000個字,而基本的讀寫能力為認識300~500個字。

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研究成果(如有可利用的專家的定量估計則直接利用,如無則通過專家的定性討論進行推算),我將不同時期人口中的成年男子按照充分、中等和初步3個類別進行了劃分。如果人口中每1%的成年男子能夠進入充分技能類,則可得0.5 ITP(信息技術分);每1%的成年男子能進中等技能類,可得0.25 ITP;每1%的成年男子能進初步技能類,可得0.15 ITP。

這些數字是且只能是掌握信息技術的不同水平之間的差異的武斷估計。這也許對於某些時間和地點是非常合理的,但對於另一些則大謬不然。然而,打分時堅持一貫性似乎比虛偽而高度主觀地追求更加精確更為重要。將分數相加起來,會得出每個時期唯一的男性ITP。如果認為我為初步、中等和充分技能類別提出的數字不合理,批評家們當然可以用其他數字做實驗,然後看看需要多少數字才能改變結果,並且對社會發展指數產生重大影響。

關於女性讀寫和計算能力的證據普遍比男性要少,不過我們可以肯定在20世紀前的大部分時間和地點,會讀、寫和進行數學計算的女性要少於男性(通常是要少得多),並且通常都處於較低水平。

史前時代的男女差異無疑沒有可靠的統計數字,這意味著我又一次只能瞎猜,唯一所受的約束是從歷史資料中得來的總體印象。然而,做出清楚的猜測比留下含糊的假設更具建設性,所以我冒昧地提出一系列估計數字,拋磚引玉。然後我將估計的每個時期的性別乘數運用於男性ITP分數,得出女性的ITP分數;將這兩個分數相加,就能產生一個東方和西方在特定時間點上的唯一的ITP分數。

在公元2000年的西方核心地帶,我將100%的成年男子劃入充分技能類,得到的男性ITP分數為50(即100%×0.5);而女性的技能分數也是男性的100%,於是女性的ITP分數也是50分(即男性的50分×100%)。因此,公元2000年西方ITP得分為100。

西方核心地帶的職業文字和計算從業者通常設定的初步、中等和充分技能的標準比歷史學家要高得多,因此他們不僅不會同意我所主張的100%男性都有充分的技能,也不會同意女性的計算技能與男性相當。然而,盡管為初步、中等和充分的讀寫技能和計算技能設定極高的標準對那些尋求在復雜的21世紀社會提高標準的人非常適宜,對於長期的跨文化比較卻無所助益,因為那將使1900年之前的所有分數都降為零。

2. 技術的變化速度和所達範圍。計算分數的第二個階段,是再設立一個能反映存儲和交流信息的技術的變化速度和所達範圍的乘數。我將處理信息的工具分為3個更廣泛的類別:電子媒介(2000年時在東方和西方廣泛應用),電媒介(1900年時在西方廣泛應用,但在東方沒有應用),還有電之前的媒介(在西方可能使用了11 000年,在東方可能使用了9 000年)。

我為公元2000年西方使用的最先進形式的電子媒介賦予的乘數值為2.5。2000年時東方也使用類似的媒介,但不夠普及。電話(既包括固定電話,也包括移動電話)和電視在東西方大致同樣普及,但電腦和互聯網主機在西方更為普及(美國每100人中有62.3台計算機,中國香港為38.5台計算機,日本為34.9 台計算機;美國每100人中有375.1台互聯網主機,中國台灣為97.3台互聯網主機,日本為72.7台互聯網主機)。由於2000年西方的乘數為2.5,我為東方核心地帶使用的乘數為1.89。2000年西方在社會發展指數上的信息技術得分為250分(即100 ITP×2.5);東方的得分為189(即100 ITP×1.89)。

公元2000年西方核心地帶電子乘數定為2.5,是因為為這一特性所設的最大分數是250分,但為電媒介和電之前的媒介設乘數值就要難多了。我不知道以前是否有人嘗試計算整個20世紀信息技術的功能的總體增長量,但根據專家文獻,我的猜測是2000年可用的電子媒介比1900年西方可用的電媒介,功能增長了大約50倍。這意味著1900年西方核心地帶的乘數為0.05。

19世紀的信息技術也有非凡的進步,不過顯然與20世紀無法相比。1900年西方可用的電子媒介功能比1800年時可用的電子之前的媒介增長了5倍,這樣便得出1800年的乘數為0.01。我將此作為所有電之前的信息技術系統的基準面,包括大約公元前9000年時出現在西方,公元前6250年時出現在東方的,有記錄的最早的用視覺符號所做的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