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撤退,叫敦刻爾克(第2/6頁)

當時設計的方案,是利用加來、布倫和敦刻爾克三個港口,每天撤走1萬人。但沒預料到的是,港口只剩下了敦刻爾克一個,而40萬英法聯軍已經被壓縮到了狹長的沙灘地帶,三面臨敵,背後是海——不用多久,德軍只需要架起大炮,就可以直接在沙灘上進行一場煉獄般的虐殺。

這個時候,除非出現神跡,誰還能拯救那40萬英法聯軍?

4

神跡,還真的出現了。

1940年5月24日,希特勒突然下令所有前線裝甲部隊,停止對英法聯軍的追擊。

當時沖在最前面的德國第十九裝甲軍的坦克部隊,離敦刻爾克只有10英裏的距離了。統帥第十九裝甲軍的古德裏安後來在回憶錄裏寫道:“如果當初最高統帥部沒有制止第十九軍的推進,那敦刻爾克早就被攻克,勝利的成果也非現在可比。假使當時我們能夠俘虜全部英國遠征軍兵力,那麽未來的戰局發展恐怕就很難預言了。很不幸,這個大好機會卻被希特勒個人的神經質糟蹋了。”

但在當時,作為軍人的古德裏安只能從命。按照他的說法:“於是我們在一眼可以望見敦刻爾克的地方停下來了。空軍進攻的同時,我們眼看著大船和小船不斷地把盟軍撤走。”

對於希特勒當時那個謎一般的“停止進攻”命令,後來的歷史學家有過很多的猜測。

第一種說法,說是希特勒當時用的作戰地圖是過時的,地圖顯示敦刻爾克附近都是沼澤地,所以命令裝甲部隊停止前進。但這種錯誤對於嚴謹的德國人,尤其是當時蓄謀已久的德國軍人而言,是很難想象的。

海因茨·古德裏安,被稱為德國“裝甲兵之父”,又被稱為“閃擊戰之父”。古德裏安、曼施坦因和隆美爾被稱為“二戰”中納粹的三大名將

第二種說法,說是希特勒想給英國留條活路,放他們點人回去,以便將來議和時他們能還個人情。但其實就在5月24日,希特勒給當時的B集團軍群下達的命令是“盡快完成包圍,殲滅英法聯軍”。

第三種說法,說是當時的德國空軍元帥戈林向希特勒誇下海口,說僅憑借空軍就可以完成對困守敦刻爾克的英法聯軍的包圍和消滅。但其實大家都知道,轟炸機的炸彈落在沙灘上,造成的殺傷力比落在平地上要小得多。後來事實也證明,戈林的空軍並沒有很好地完成任務。

第四種說法,就是希特勒的“賭徒心理”。當時德軍進展的速度和取得的成果,已經遠遠超出了希特勒的預估。在全面進攻前,希特勒曾做好思想準備:占領法國北部,然後在和英法聯軍的長期拉鋸中,邊打邊談,再謀取利益。

而現在,半個月不到,法國就已經面臨全面崩盤,這就像一個在賭桌前的賭徒,忽然贏了一筆超出他想象的籌碼,很容易想暫時休息下,先停止投注,觀察一下。

而且雖然“作戰地圖過時”的說法不可考,但當時隨著德軍裝甲部隊的深入,確實面臨著法國境內河道縱橫的各種地形,出於裝甲部隊突進太快太久——可能也是當時大多數人初次接觸裝甲作戰的緣故——會有損耗乃至有傷亡的考慮,希特勒決定讓古德裏安的部隊先休息調整,以便接下來投入在法國的其他戰鬥中去。

這一休息,就是整整兩天。

除了希特勒本人,我們確實無法知道他當時的真正意圖,但無論如何,蜷縮在敦刻爾克沙灘上的數十萬英法聯軍,獲得了最寶貴的兩天時間。

5

1940年5月26日晚上6點57分,代號“發電機行動”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正式拉開序幕。

被全殲還是安全撤退?一場爭分奪秒的生死大逃亡隨即展開。

在執行“發電機行動”信號發出去兩小時後,第一艘英國船只“莫娜小島號”開往敦刻爾克,並在當晚載著1312名英國士兵返航,他們都是後勤部隊。

與此同時,法國的第一兵團在敦刻爾克的周邊迅速進入陣地,開始與拼死進攻的德軍陷入血戰——他們每多堅持一秒鐘,在海灘上的弟兄們就能多一絲生存的希望。

5月27日,德國空軍出動了。

那一天,德國空軍第二和第三航空隊傾巢而出,對敦刻爾克港區和海灘進行了猛烈轟炸,總共投下1.5萬枚高爆炸彈和3萬枚燃燒彈,敦刻爾克市區幾乎被夷為平地。

與此同時,在海峽對岸,英國皇家空軍也派出了除保衛本土之外的所有戰鬥機升空迎敵——他們每多擊落一架敵機,就能給地面上的兄弟部隊多一份保障。

這一天,英國海軍抽調了1艘巡洋艦、8艘驅逐艦和其他大小26艘艦艇前來運人,但由於缺乏小型船舶,無法迅速將人員從海灘接到停在近海的大型船只上,這一天只撤出了766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