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 道阻且長,而終點可期(第2/4頁)

價格高昂是讓國民政府猶豫的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是,外籍飛行員畢竟沒有中國人那樣的國仇家恨,萬一到了日本一碰到情況就折返,甚至跳傘,任務完成的概率就大大降低了。

思前想後,蔣介石最終決定用中國自己的飛行員組成遠征隊,去執行這個很可能“有去無回”的任務。

遠征隊的隊長人選,選定了一個叫徐煥升的人。

徐煥升

徐煥升,江蘇崇明人(現上海崇明區),1906年出生,當時32歲。他最初是筧橋中央航校的教官,後來擔任蔣介石座機的副駕駛,再後來擔任空軍第十四大隊的大隊長——兩架馬丁B-10轟炸機,正是屬於第十四大隊。

隨後,甄選遠征隊優秀飛行員的工作開始,中國空軍第十九大隊副隊長佟彥博等一批精英被集中到了一起開始訓練並研究馬丁B-10轟炸機。

一研究,發現出問題了。

4

馬丁B-10轟炸機並非完美。

這種類型的飛機最大時速343公裏,升限7300米,航程1900公裏,可載彈1.25噸,乘員為4人。

如果從航程上算,飛機從武漢起飛,飛到日本目的地上空(當時選定的是日本佐世保軍港和八幡市),燃油肯定不夠。如果選定飛到寧波的機場加滿油再飛,飛到八幡的路程是980公裏,一個來回是1960公裏,即便做到嚴絲合縫,燃油也是不夠。

這還不是最重要的。

按照馬丁B-10轟炸機的載彈量,每架飛機只能裝兩枚炸彈,兩架加起來四枚。就算成功飛到目的地上空,炸彈投下去,萬一沒炸中目標怎麽辦?豈不是平白讓敵人嗤笑?

那麽就算炸中了,四枚炸彈能起到多大的效果?

這一系列的問題困擾著遠征大隊,也困擾著蔣介石。

最後,計劃發生了一系列的改變。首先,目的地調整為更近的日本長崎、福岡和北九州。其次,拆掉一個投彈艙,改為油箱,確保萬無一失。

那麽只投一枚炸彈了嗎?並不是,因為國民政府已經決定——不投炸彈,投“紙彈”。

這個建議,是徐煥升的遠征隊提出的(一說由蔣介石侍從室一處提出)。

因為中國從來沒有飛行員飛臨過日本的上空,對那裏的天氣狀況、氣流等一無所知,也缺乏精確的日本地圖,所以投彈命中的概率極低,即便命中了也起不到什麽作用。與其這樣,不如發動宣傳攻勢——投放傳單,警告日本人。

這個建議經過再三權衡,被蔣介石通過了。

5

時間回到1938年5月19日,23點48分。

經過精心的準備,遠征隊隊長徐煥升駕駛的1403號轟炸機(蘇光華任副駕駛、劉榮光任領航、吳積沖任通信員)和副隊長佟彥博駕駛的1404號轟炸機(蔣紹禹任副駕駛、雷天眷任領航、陳光鬥任通信員)加滿燃油,從衢州機場起飛,直撲日本。

為了防止被舟山群島日軍防空警戒哨發現,機隊自寧波出海後先轉向南,然後照準日本九州飛行。

20日淩晨0點35分,在發完第一封誓死完成任務的電文之後,徐煥升發了第二封電文:“雲太高,看不見月光,完全用盲目飛行。”

20日淩晨2點40分,遠征隊終於順利抵達長崎上空。長崎根本沒有實行燈火管制。徐煥升發出命令:“目標馬路路燈,投彈!”

數十萬封傳單在投彈艙打開後,飄落下去。

遠征隊依次飛臨久留米、佐賀、佐世保等計劃目的地,一共投下了100多萬份傳單。

3點45分,飛機飛臨最後一個目的地福岡上空。

此時日本地面防空力量已經有所發現,開始發出警報,實行了燈火管制,無數探照燈開始向空中照射,同時,高射炮開始密集發射。

但此時,中國的遠征隊已經完成了任務,於淩晨4點掉頭返航,一路上沒有受到任何攔截,順利在早晨7點20分飛抵浙江海岸,8點45分降落在南昌機場,加油後於11點返回漢口機場。

據徐煥升後來的回憶:“當時日本的防空哨警戒能力相當幼稚,我們侵入日本上空時,並未被發現;直到完成任務離開日本,俯視眼底的都市才剛剛實施燈火管制。乃至天色通明飛到我國東海岸上空之際,接到地面聯絡,得知在上海、杭州一帶有多架日本飛機升空攔截我們,但我們則掩蔽在雲霧中安全返航。”

日本人為什麽完全沒能做出攔截?

除時間因素等原因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日本認為當時自己是亞洲首屈一指也是唯一一個航空強國,根本不可能有哪個國家的空軍有能力或敢飛到自己本土的上空。

佟彥博。他在1944年1月4日訓練學生盲飛時飛機失事,魂歸長空,年僅33歲,沒有看到抗日勝利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