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靈甫之死(第6/6頁)

不管怎麽說,張靈甫最終還是死了。

雖然是敵人,但畢竟曾是一個抗日戰壕裏的戰友,華東野戰軍政治部決定將張靈甫的遺體擦洗幹凈,穿上新衣服,就地掩埋(據王樹增的《解放戰爭》記錄,當時解放軍花了400塊大洋買了上好的楠木棺材,但有當事人回憶,當時用的是楸木棺材)。

被六縱俘虜的整編七十四師軍官要求最後與他們的師長告別,經縱隊司令員王必成同意,在副司令員皮定均的陪同下,9名整編七十四師的軍官在張靈甫遺體旁跪成一圈,泣不成聲。

華野戰士在張靈甫的墳前立了一塊碑,上面寫著:張靈甫之墓。然後通過新華社廣播播報了張靈甫的埋葬地點,希望張靈甫的家屬能到該處收屍。不久之後,張靈甫的棺木就被國民黨方面挖走,在南京玄武湖邊豎起了張靈甫和孟良崮陣亡將士的紀念碑。

8

整編七十四師被全殲後,蔣介石認為這是內戰爆發以來“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一件事”。

為此,第一兵團司令湯恩伯被撤職,整編二十五師師長黃百韜撤職留任,整編八十三師師長李天霞原本被下令“就地槍決”,後來被撤職押送軍法處查辦。

穿越沂南與蒙陰縣界的孟良崮,在兩個縣的地界內,分別成立了兩個景區。

在蒙陰縣的景區裏的一處石壁上,刻著“擊斃張靈甫之地”七個字,石壁下面是不到1米高的縫隙。

按照張靈甫兒子張道宇的說法,“這個景區是假的”,因為那個不到1米高的縫隙,根本藏不進張靈甫的師部以及警衛營。他認為沂南景區那個縱深100多米的山洞才是真的。

但無論如何,當年誓不兩立的敵人的斃命處,成了“紅色旅遊”的景點,應該是張道宇之前沒有想到的。

2005年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張靈甫的遺孀王玉齡受邀到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紀念大會”。王玉齡受到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的親切接見,並獲得一枚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紀念章。

饅頭說

某次到廣州,我一個人專門去了黃埔軍校的舊址。

雖然現有建築都是後來按比例仿建的,但置身其間,還是能感受到一種撲面而來的英氣和熱血。

毫無疑問,黃埔軍校是對中國近代史產生過重要影響的一座學校,關於它可以寫很多東西。但其中最能打動我的一點是:在那個積貧積弱、飽受屈辱的年代,一批又一批中國的有志男兒懷著報國之心,走進這裏。在這些同學中,今後會因為信仰不同分成兩派,甚至在戰場上兵戎相見。但在同一個課堂裏學習的時候,每個人的想法都是一致的:盡快學到本領,然後踏上疆場,保衛中國,改變中國。

事實證明,他們走出黃埔軍校後,有的成為傳奇,有的成為名將,但也有的成為漢奸,身敗名裂。那是因為,他們都只是有血有肉的人而已。人都會有血性和熱情,也會有優點和缺點。

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有一大批黃埔軍校畢業的學生,因為立場和陣營的問題,被我們從人批判成了“鬼”,哪怕他們在抗日戰場上做出過重大貢獻,也很難得到一個公正的評價。

這幾年來,人們的思想已經改觀,一批又一批國民黨將領的抗日功績漸漸得到了肯定。但因為之前長時期被壓制和貶低,難免會讓一些後人產生智商上的受辱感,進而他們需要推舉出一個典型,來證明自己所知道的,遠比官方想讓我們知道的多得多,自己並沒有被“洗腦”。

在我個人看來,張靈甫承擔的就是這樣一個角色,甚至成了一種寄托。

無論哪個陣營,哪種信仰,哪個黨派,從來就沒有什麽“神”或“鬼”。

有的,都只是人,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而已。

讀者評論

逍遙王:在抗戰中,王耀武的功勞的確高於張靈甫,過分吹捧張靈甫在抗戰中的貢獻對王耀武不公平。另外,內部不和是國民黨的最大頑疾,從建黨初期直到現在都是這個樣子,甚至在大是大非面前都不能擺正態度。

許先生:一個爭議頗多的將領,確有過度宣傳之嫌,今天饅頭說得細致,一分為二,功就是功,過就是過。我爺爺就是個抗日老兵,後來解放戰爭中就歸屬華野,也參加過孟良崮戰役。不得不說,粟裕確實棋高一招,分析之準確,判斷之精準,哪天單獨講講粟裕吧……小時侯天天聽我爺爺跟我說這場戰鬥,就記得兩件事,被俘虜過來的七十四師士兵一個班最多安排兩個人,還有一個就是美械裝備之精良。

太2真人:我的外公參加了孟良崮戰役,當時,是連指導員。解放軍也是損失慘重啊,他所在的連隊傷亡到僅剩個位數。幸存者半夜裏在破廟裏為兄弟們收屍,每人用幾尺白布包起來,有的都收不到全屍……一卷白布就是一個家庭的破碎。戰爭太殘酷,沒有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