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爾納的科幻小說,究竟過時了嗎?(第4/5頁)

我不渴望金錢,也不渴望得到授勛,我渴望的是人們看到我所做的和嘗試做的,而不是把一名藝術家輕視為一個講故事的人。我是一個藝術家。

但是,也有後人認為,凡爾納未能在文學界獲得一席之地,可能也有一定的道理。縱觀凡爾納的作品,他其實沒有塑造出哪怕一個能讓後人記住的文學人物形象(我個人認為“尼摩船長”勉強還行)。在凡爾納的筆下,人物大多是臉譜化的,千人一面。

但另一方面,凡爾納的浪漫主義情懷和詩歌功底,讓他在科幻小說界足以居高臨下。再加上他嚴謹的考證態度和鉆研精神(凡爾納其實沒有任何科學功底,全靠去圖書館查閱和做各種筆記),他成了“硬科幻”的代表人物(在“科幻三巨匠”中,威爾斯代表的是“軟科幻”,而阿西莫夫則以建立制度和探討道德準則見長)。

1905年,凡爾納的遺照

凡爾納的葬禮

1905年,在發表最後一部小說《大海入侵》之後,飽受糖尿病困擾的凡爾納陷入昏迷,之後與世長辭,享年77歲。

凡爾納一生,共創作了104部小說。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凡爾納的作品譯本累計達到了4751種,是世界上被翻譯的作品數量居第二位的名家,僅次於阿加莎·克裏斯蒂,位於莎士比亞之上。

發明著名的“亞爾古”潛艇的西蒙·萊克,在自傳的第一句話就寫道:“儒勒·凡爾納是我一生事業的總指導。”

“航天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曾說:“凡爾納給了我很大的啟發,讓我按照他的方向去幻想。”

2005年,法國將這一年命名為“凡爾納年”,以此紀念他逝世100周年。同時發行了紀念他的郵票

1926年成功飛越北極的美國海軍少將伯德說:“凡爾納是我的領路人。”

文學家中最會寫科幻的,科幻作家中最有文學性的——不知道對這個描述,已經長眠的凡爾納是否會滿意?

饅頭說

春節期間,給女兒湯圓妹買了一套10本的兒童拼音版“世界名著系列”,讓她先選一本自己想讀的。

我滿心以為,她會選擇其中的《綠野仙蹤》或《木偶奇遇記》,結果她毫不猶豫地挑出了《海底兩萬裏》。

於是,每天我和她花20分鐘,讀完了那個故事。看完最後一頁,我問她有什麽讀後感,她想了想回答我:“這個潛艇好厲害呀,還有,大海真大呀!”

然後我就想到了一個問題:時至今日,儒勒·凡爾納的作品會不會過時?

因為他在100多年前寫的那些所謂的“科幻”事物,到今天大多數已經成了現實,我們現在再讀,難免有一種“新鮮感”或“驚奇感”的缺失。

但是,答案是否定的。

凡爾納的科幻作品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他所描繪的“未來時代”,都是基於工業革命時代以來縝密的科學原理發展,都是可以預見的未來,這也是他的“預言”大多數都被實現的原因。讀者一邊看,一邊還能獲得很多知識。

但這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盡管凡爾納在刻畫人物性格方面略有欠缺,但他所有小說裏的主人公,無論是《神秘島》裏的工程師史密斯,還是《從地球到月球》裏的大炮俱樂部主席巴比康;無論是《八十天環遊地球》裏的福克,還是《太陽系歷險記》裏的上尉塞爾瓦達克,都呈現出一種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渴望,一種積極面對生活的態度,一種相信人能勝天的魄力和幹勁。

讀凡爾納的小說,能體會到一種撲面而來的活力和生機。

高曉松說,“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其實凡爾納畢其一生,試圖獻身詩歌、戲劇和嘗試遠方旅行,這兩個願望都沒有完全實現,但這並沒有妨礙他把所有的熱情和幻想付諸筆端,寫在紙上,並把那種熱情和活力,傳遞給千千萬萬的讀者。

如今在鋼筋水泥都市裏忙碌奔波的我們,是否還記得童年在夜裏望著燦爛星河時的幻想?是否還保留著對浩瀚大洋深處的好奇?是否還想兌現當年環遊世界的諾言?

或許,隨著歲月的流逝,我們確實已被沉重的現實壓得喘不過氣,那麽,是否至少,還能保持心中那一份小小的念想?

而這,可能就是讀凡爾納作品給我們一代又一代人留下的意義之一。

正如他墓碑上刻著的那句話:

Vers l’ immortalité et l’ éternelle jeunesse!(向著不朽與永恒的青春!)

讀者評論

徐俠客:一看你寫他,我就拉到最後表達我的激動之情。他的幾部小說,我甚至翻到了可以背誦段落的程度。有時我甚至在想,現在流行的穿越小說的主角們,不需要帶其他東西,只要帶上凡爾納的書,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從無到有的科技樹指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