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爾納的科幻小說,究竟過時了嗎?(第2/5頁)

3

1857年,29歲的凡爾納結婚了。

新娘是他有一次去參加別人的婚禮時認識的一位女子,她是新娘的姐姐,同時也是一位帶著兩個孩子的寡婦,名叫奧諾麗娜·德維亞恩。

結婚後,為了改善經濟狀況,凡爾納做了證券交易員(還真是想幹什麽就能幹什麽呀),但同時也沒有放棄劇本的創作,而且開始嘗試寫小說。

在發表了幾篇默默無聞的小說之後,從1860年開始,32歲的凡爾納就很少去沙龍活動了,也很少去證券交易所,而是把自己關在家裏開始專心創作小說。關於那部小說,他對妻子說是“和氣球有關”。

青年凡爾納

一個廣為流傳的段子於是又產生了。

凡爾納將那部小說一連投了16家出版社,都沒有人願意出版。一氣之下,他將這部小說的手稿投進了火爐,而妻子奧諾麗娜趕緊將手稿搶救了出來,並鼓勵他再去找第17家出版社,最終獲得了成功。

這個關於“成功的男人背後必定有一個女人”的故事,到現在已無從考證,但另外一個故事確實有案可查。

《氣球上的五星期》原版封面。這部作品早在1903年便被譯介到中國。是年4月27日和5月27日的《江蘇》雜志第1、2期上刊載了佚名譯的《空中旅行記》

凡爾納將這部手稿拿給了大仲馬,大仲馬看了後,覺得很有意思,並為他引見了一位和他同名的巴黎出版商,叫作儒勒·赫澤爾。赫澤爾出版過雨果等大家的作品,眼光卓越,經驗豐富。

於是,凡爾納將那部自己取名叫《空中旅行記》的小說手稿交給了赫澤爾。這部講述英國弗格森博士乘坐氣球在非洲大陸上旅行的小說其實沒有什麽特別之處,但是其中一點讓老道的赫澤爾眼前一亮——書中有大量科學知識的描寫,配合探險的情節,這是其他類似小說所沒有的。

赫澤爾隨後給凡爾納提出了很多修改意見,凡爾納都虛心接受。1863年初,這部小說終於公開發行,書名也被赫澤爾改了,叫作《氣球上的五星期》。

原版《地心遊記》的插圖。1903年12月8日,這篇小說在《浙江潮》第10期連載刊登,譯者就是魯迅。魯迅的這個版本也是目前已知《地心遊記》的最早中譯本

《氣球上的五星期》推出後大獲成功,凡爾納對非洲大陸風貌的生動描寫,以及對氫氣球科學原理的內行分析,讓不少讀者耳目一新。

首次合作成功後,赫澤爾就和凡爾納簽訂了一份合約——每個月,赫澤爾都會給凡爾納支付一筆固定的薪酬,而凡爾納要做的,就是一年完成出版兩部小說。

赫澤爾準備將凡爾納的小說歸納成一個系列,叫作“奇異的旅行”。

凡爾納於是就沿著這個路子開始了創作。1864年,他這類題材的第二部小說出版了,名字叫作《地心遊記》(之間還有一部作品叫《二十世紀的巴黎》,被赫澤爾斃了)。

這部小說把讀者從地球表面直接帶入了地球內部,講述了一位叫黎登布洛克的教授,帶著自己的侄子和一名向導,從冰島的斯奈菲爾火山口進入地球內部完成探險的故事。凡爾納表現出的想象力和嚴謹的科學考證態度讓人驚嘆。這部小說後來被多次改編為電影。

從這部小說開始,凡爾納顯露了他有別於其他作家的一點:之前寫地心旅行的小說,主人公都是直接被送入地心,然後開始冒險,而凡爾納筆下的主人公,卻是從地面開始探索,如何進入地心,如何選址,如何抵達,有什麽道理,遭遇什麽波折,等等,都要講清楚。

這一點,有點像古龍和金庸作品的區別:古龍作品裏的男主角,一般是一出場就武功蓋世,沒人知道他的武功究竟是誰教的,怎麽學的,重點是他用絕世武功展開的冒險;而金庸筆下的男主角一出場,要麽武藝低微,要麽幹脆就不會武功,然後一步步向讀者展示,他是怎樣練成蓋世武功的,學武的過程,本身就是驚心動魄的曲折歷程。

《從地球到月球》的原版插圖

這種風格,被帶到了凡爾納1865年的作品《從地球到月球》中。在帶領讀者領略了地心風光之後,他又直接把觸角伸到了太空。

這部小說描寫美國南北戰爭後,巴爾的摩市大炮俱樂部的主席巴比康帶領他的俱樂部成員一起,乘坐一艘由大炮發射的飛船前往月球的故事。

這部小說把凡爾納講究科學考證的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盡管坐炮彈被發射去月球這一方式,用現在的眼光來看是非常荒唐的(科學家後來測算,如果要達到那樣的發射速度,炮筒要長達20公裏),但即便拿1969年美國的“阿波羅11號”登月與這部發生在人類登月104年前的小說比較,還是有些細節讓人咂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