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直不籠統的東西是刀不是劍,請先學會認兵器【兵器】(第2/3頁)

所以從漢直至清末民國抗日戰爭,“刀”都牢牢占據住實用隨身兵器之首的地位。漢代最有名的是“環首刀”,手柄尾部(從另一個方向來看也可以叫作整刀的頭首部)鑄成環狀,這個形制一直沿延到唐初,盛中唐時期才逐漸消失了。

也因為有那麽一段“刀從劍過渡而來”的傳統,所以由漢至唐,中原形制的長刀也跟劍一樣是直挺挺的,不帶彎度弧度。在唐朝,官方法典裏的刀主要有四種:儀刀、鄣刀、橫刀、陌刀。其中儀刀和鄣刀是禮儀用途,軍隊裏大量裝備的是橫刀和陌刀。

橫刀,也叫腰刀、佩刀,就是大家平時掛在腰間的那種長一米左右的隨身武器。陌刀則是長杆大刀,重達五十斤左右,一般是身高力壯的步兵成隊使用的,揮舞起來威力非常大,誇張點說可以砍得敵人“人馬俱碎”[注42]。不過使用陌刀對身體條件和武藝技術要求都比較高,所以在一支成建制的軍隊裏,大致只給20%的將士裝備陌刀,另外80%使用一般橫刀。

除了這四種刀以外,唐朝還出現了一種“彎刀”,據說是從突厥等西北方遊牧民族地區傳進來的。這種刀的彎曲程度也很誇張,有的已經像新月一樣呈現半圓線條。刀身的弧度使它在空氣中劈刺時阻力較小、傷害面較大,也有利於分散傳遞到手腕的壓力。後來工匠們就汲取了這些優點,把原本直方的刀造得有些弧度,到宋代固定流行為“手刀”,也就是現代人都比較熟悉的“大刀片子”。

一直到近代抗日戰爭時期,“向鬼子頭上砍去”的“大刀”,都是宋以後固定下來的那種“手刀”。順便說一句,唐朝那種直挺挺的刀,有不少實物傳到了日本,被尊稱為“唐樣大刀”供奉學習,後來又發展成國際聞名的“日本武士刀”。“唐刀”算是“武士刀”的直系祖先吧。

唐軍裏普遍裝備的武器,除了刀以外,還有一些別的,我們慢慢來看。

您放下刀,往墻上看,那一張張弓,也是每名士兵都必備的。您問這些弓為什麽看著這樣奇怪,又長又直,看上去像松垮垮的竹條一樣。哈哈,那是因為它們沒有上緊弦啊。

非戰鬥狀態的弓,為了保持它的彈性和耐久度,一般都是松了弦存放的。《唐六典》裏記載了四種弓:長弓、角弓、稍弓、格弓。

這其中,稍弓是一種利於近射的短弓,格弓是儀仗中用的有彩飾的弓,都不常用也不常見,我們不管它們。有實戰意義的是“長弓”和“角弓”。

“長弓”是步兵用的,形體較大,用桑、柘等木材制成,射程很遠。“角弓”則是騎兵用的,比較短小一些,是用筋、角制成的“復合弓”,一般來說騎射手的射程要小於步弓手。

每個士兵都要自備一張弓、三十支箭和一個裝箭的挎筒(當時叫“胡祿”)。箭也有四種:竹箭、木箭、兵箭(能射穿鎧甲的鋼鏃箭)和弩箭。

“弩”和“弓”雖然都是遠射兵器,但樣子不一樣。弓主要依靠士兵的臂開合瞄準,而弩是有機械裝置的,制造技術復雜、射程遠、殺傷力強,但是成本高,所以在唐軍裏沒有大量裝備。一支軍隊裏弩的數量只有弓的20%,而且官府禁止私人擁有弩(不禁弓)。

第三種唐軍將士的標配武器,是“槍”。

不是現代的手槍、機關槍啦,唐代連火藥都很少見……這裏說的“槍”,就是一根長棍子,棍頭裝個尖銳金屬頭的那種,步兵用的“木槍”一般就是這樣。所以唐軍裏的步兵是遠射(弓)、遠戰(槍)、近戰(刀)三種兵器都要配備的。騎兵用的“槍”要更粗大更鋒利些,叫“漆槍”“馬矟”或者“槊”,因為他們主要的馬上作戰方式就是高速沖撞對方,遠遠地一槍刺去將對手擊落馬下。在騎兵盛行的唐代,無數著名將領都以“馬矟”為自己的主要武器,比如唐初的秦叔寶、程咬金、尉遲敬德。

也是因為馬矟威力巨大,所以跟矛、鎧甲、弩、具裝鎧(馬穿戴的甲)一起被列為禁止私人持有的武器裝備,在您家搜出這些來就可以治您的“謀反”大罪。相比之下,弓、箭、橫刀是要求每個府兵都自己準備帶著從軍的。

由士兵個人攜帶的攻擊武器,大致就是這些了。此外還有一些大型攻城武器機械如床弩、沖車等,跟個人關系不大,我們先不說。下節來講講您將要使用的盾牌和盔甲。

本篇主要參考資料&深度了解推薦:

楊泓.古代兵器史話.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

楊泓.中國古兵器論叢(增訂本).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劉秋霖等編.中國古代兵器圖說.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鐘少異.金戈鐵戟——中國古兵器的歷史與傳統.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