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禁白衣飄飄上陣單挑,燒了武俠小說去買甲吧【盔甲裝備】

大漠蒼莽,風沙漫漫,兩軍對壘,人喊馬嘶。

突然間,己方陣營裏躍出一名英俊少年,幾個起落縱入敵方陣中。只見他長發拂風,一襲纖塵不染的布衫,赤手空拳,白衣飄飄,如蝴蝶穿花般在敵陣中掠動,掌風到處,敵軍人馬驚呼倒地,一時間陣腳大亂……

您認為穿越到唐朝去打仗,等待您的會是這樣拉風炫酷的場景嗎?哈哈,其實如果您真要一襲白衣不穿護甲地沖向軍陣,最可能的情況是:

第一,在您跟敵軍將士距離拉近到十米之前,已經被對方的箭射成了刺猬;

第二,如果敵軍的弓箭手都是鬥雞眼,戰鬥力負五,允許您跟敵人有了近身接觸,那麽幾十條長槍橫刀從各個角度各個方面集中攢刺,您能躲過去的概率微乎其微;

第三,假如在刀槍劈刺下您還剩有一口氣,對方騎兵風卷殘雲般地沖殺過來,無數馬蹄也會毫不客氣地把您踏成出廠日期詭異提早的肉醬,毫無幸存機會。

所以,那什麽高富帥少俠輕衣薄衫上陣單挑揚名立萬的美夢,普通百姓還是少做吧。只要經濟條件允許,唐朝腦袋正常的名將猛士們都會不遺余力地給自己折騰上好鎧甲,而且還會為此相互炫耀鬥富。至於故意不穿鎧甲的沖鋒勇士們倒也有些,他們要麽是太窮負擔不起,要麽是想靠另類行為藝術博出位。

唐朝最著名的一副鎧甲,應該算是前幾年莫名其妙火了一把的“黃金甲”。跟影帝美女歌星無關,唐朝的“黃金甲”是李世民當秦王時穿戴過的,在他二十三四歲就統一中原立下不世之功以後,班師回朝,進長安的時候身上就披掛了這麽一副黃乎乎金燦燦的行頭,招搖過市,身後跟著萬名騎兵控馬列隊行進,場面十分威武壯觀。史書上沒具體記載這副“黃金甲”到底長什麽樣子,不過我們可以來猜上一猜。

您跟著我穿越回武德四年,秦王世民班師回朝的入城儀式上。看著,那小子過來啦,這一身光芒耀眼的……咱們學孫大聖舉手遮眉,眯眼看看。呃,客人您別突然笑翻在地嘛,這種儀態也太不恭敬了,小心被秦王衛隊抓起來揍哦。

當然,我理解您為什麽會笑得上氣不接下氣肚皮都要破掉了。您是覺得這套高端大氣上档次的“黃金甲”,某部分太像現代女性習慣天天穿著的一種內衣對吧?您還要問秦王同志的罩杯是多大的?嗯……那邊的衛士,這裏有個刁民對大王不敬,麻煩拉走砍頭,謝謝。

唐朝最高端的護甲,叫“明光鎧”,它的特點就是胸前有兩片罩杯……呸,兩片“金屬圓護”,就像一左一右掛了兩面圓鏡子一樣。在戰場上,磨亮的金屬圓護會反射太陽光,給敵人造成一定的困擾和威懾,就像漢代鏡銘裏說的“見日之光,天下大明”,所以時人把它命名為“明光鎧”。

“明光鎧”漢末三國時已經出現,但因為制作技術要求高,比較昂貴,到南北朝後期才漸漸大量生產,到唐朝則一躍成為《唐六典》所載十三種甲中的第一名。在這個漫長的時期中,歷代穿“明光鎧”形象的陶俑都有出土,有些沒文化的現代人一看就驚呼“大胸脯女武士”,權當給我們提供笑料了。

“明光鎧”在唐朝也經歷了一個逐漸發展完善的過程,到唐末時期,整體已經變成如下模樣:

兜鍪(頭盔)下面帶有很長的護耳,可以接到頸甲處,把戰士的頭部保護齊全。頸護與兩肩的“披膊”連在一起,這一對披膊後來做成獸頭的形狀,所謂“獸口吞肩”是也。

身甲上除了胸前左右圓護外,肚子上還有另一個圓護,能擋住肚臍。背後也有甲片,跟胸甲在肩頭用帶子扣連。腰下左右各垂著一片保護大腿的膝裙,中間垂一片“鶻尾”,是保護命根子的。此外,胳膊上還有臂護,小腿上縛有“吊腿”,使戰士的整個身軀都能得到硬甲保護,已經相當完善。此後歷代流行的鎧甲都基本上以“明光鎧”為藍本,直到現在,我們在京劇舞台上還能看到近似的盔甲行頭。

“明光鎧”是唐朝最流行、最時尚、武人們都追求的高端鎧甲。不過除此之外,還有一種鎧甲也算比較常見,只是正處於漸漸退出歷史潮流的時期,那就是“襠甲”。

您覺得這兩個字好生僻好煩哪。沒關系,其實這種甲可以直接簡寫成“兩當甲”,因為這個名字的來源就是“其一當胸,其一當背”,胸前覆一大片甲擋護身前,後背覆一大片甲擋護身後,所以叫“兩當甲”。

這種甲形制比較簡單,前後兩大塊在肩部用帶子穿起來,腰部再一束,看上去就像背心馬夾一樣。其實它主要是用做騎兵們的護甲,因為穿著靈活方便不妨礙馬上動作。也是在漢朝就有記載,但在南北朝期間最流行,到隋朝也還是軍隊的護具主力,到唐朝就不行了,漸漸讓位給更華麗更燒錢的“明光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