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住,本朝不供應“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聖旨】(第2/3頁)

7.門下省把簽完意見的文書,再次上送給皇帝您看,您想批準,就提筆在文書後面寫一個“可”字,這個步驟叫“畫可”,再發回門下省。

8.門下省官員把你發回來的文書,照抄一份,有你親筆“畫可”的原件存档留起來(還是為了防止你耍賴說這個公文我沒批準過,你們欺君造假)。原件上由你親筆寫了一個“可”字的地方,抄件上是由門下省的大頭頭侍中寫兩個字“制可”,意思是“皇帝在這裏簽字同意了”,再把抄件發給尚書省裏具體負責實施這項政務的部門。

9.尚書省裏的具體部門接到這份公文後,先在上面注明收文時間和承辦單位,如“H年I月J日 左司郎中”,然後從尚書省大頭頭到具體辦事員,排隊來簽名一遍。

10.尚書省的簽名完畢,辦事員拿著這份公文,跑去向封拜或表彰的當事人宣讀,並在公文上寫明:“告【當事人馮阿九】奉被,制書如右,符到奉行”,意思是“已經向當事人告知了聖旨內容,現在聖旨生效,他已經被封拜表彰了”。

11.最後,負責抄寫這份制書並存档的幾個低級辦事員,也要簽名並注明抄寫、存档時間,即“主事【陳阿十】、令史【褚十一】……X年Y月Z日  下”。

啥?您說這聖旨上簽名太多真麻煩,問能不能省省?對不起,不能,當官的公務員們拿著國家俸祿,嚴禁空崗曠工不打卡不簽名……當然,如果確實有特殊情況,那也可以特事特辦,比如:

如果三省的大頭目官位空著,發敕旨的時候皇帝你還沒任命中書令、侍中、左仆射等大官,那就由三省工作人員在本該由大官簽名的地方寫一個“闕”字;如果大官們休假了不上班,就寫個“假”;如果大官們出差了不在官署辦公,就寫個“在某地”;如果……總之可以沒人簽名,但是官職不能少,格式不能亂,否則這件“制書”的合法性、嚴肅性、神聖性就降低了。

唉,您不要扶額捏頭一臉痛苦相嘛,上面說過了,唐代的“聖旨”或曰“敕旨”可以分為兩大種七小類,咱們這剛剛才說完第一大種“制書”,還剩另一種咱沒說呢。

“制書”其實是應用在一些所謂意義重大,但實際程序簡單的事務上,比如立個皇後、封個宰相啥的,只用相關部門準備好東西辦個儀式就行了。在治理國家中,最復雜、最占精力、數量也最大的,是那些無窮無盡的事務性工作,比如行政區劃調整啦,任免中低級官員啦,審判罪犯啦,準備打仗啦,納糧收稅賑災濟民啦……處理這些工作的聖旨,統稱為“敕書”,大部分是寫在“黃麻紙”上。

與“制書”相比,“敕書”的特點是:程序簡單、環節少、實質內容豐富。

比如某天皇帝您上朝了,正坐在禦床上發呆夢遊,忽聽某宰相出班啟奏:“不好啦,草原十八部又在邊疆攻打俺們的城堡燒殺搶掠來啦,陛下您說怎麽辦?”

這時候,按慣例您要學習韋公小寶,反問回去:“你們說怎麽辦?——各位宰相你們商議一下拿個辦法,寫成奏狀給我看。”

於是“敕書”的制作流程開始啟動,半天後,您收到了宰相們聯合遞上來的公文。

——————敕書內容的分割線——————

【官職名甲】臣【姓名甲】、【官職名乙】臣【姓名乙】、【官職名丙】臣【姓名丙】等言:

【此處寫政務處理意見,如:草原十八部欺人太甚,俺們要狠狠打,把戰場周圍的各部駐軍都調過去增援,限他們什麽時間趕到,糧食從哪個倉庫運送,兵器從哪個武庫調撥……】奉狀以聞,伏聽敕旨。

A年B月C日

——————敕書內容暫時結束的分割線——————

你把這篇公文看了幾遍,提筆批復。如果你想偷懶,表示完全同意宰相們的意見,叫他們直接去辦理,那寫個【依奏】【宜依】就可以了。如果你不同意,需要他們修改處理辦法,或者雖然同意但有很多話想吐槽,也可以長篇大論地寫一堆朱砂紅字批復回去,比如:【喵了個咪的草原十八部年年都來打,你們年年頭痛醫頭,只想著混過去就行,就不能想個長遠辦法解決一下嘛。你們說的辦法我同意實施,但是還要另外選兵培養將領,爭取三年內打出關外直踹十八部老巢,做不到,你們幾個就給我集體辭職讓賢,你妹的。——敕(這裏的“敕”相當於皇帝自己簽名)D年E月F日】

宰相們接到了寫滿你吐槽的批復,一邊擦汗,一邊拿紙重抄一份,如下:

——————敕書升級版內容的分割線——————

【官職名甲】臣【姓名甲】、【官職名乙】臣【姓名乙】、【官職名丙】臣【姓名丙】等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