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帶頭正風氣,澡堂子裏談工作【洗澡】

這位愛美愛幹凈的唐穿團娘子,當您經過一番掙紮鬥爭,終於成功地洗了一次頭發,想不想繼續挑戰下一個難關——給自己全身洗個澡呢? 

您將遇到的阻礙,基本跟洗頭模式差不多:費水、費柴、費人力、費清洗材料。不過因為身體皮膚面積比頭發面積更大,這些東西的耗費量會更多。另外再加一個阻礙:需要一個比較隱私的單獨空間。畢竟如果洗頭發的時候不小心被別人看見,雖然尷尬但不至於有傷風化,可要是脫光了洗澡的時候被丈夫以外的人看見,這性質就嚴重太多了。 

像您穿越到的這種城市小康家庭,想有個獨立的浴室,可能性不大。上篇已經說了,洗浴活動在古代非富貴人家裏並不能經常進行,當然也就沒必要,也沒條件建房子時弄個單獨浴室。偶爾要洗澡洗頭發時,你大概只能在自己的臥室裏放個大盆,讓奴婢弄來必需品然後把門窗關好,門外留個人看著點,自己和貼身奴婢在臥室裏快點洗完了事。

 洗澡的時候如果是在夏天還好,如果是氣溫比較低的冬天或初春秋末,在臥室裏洗澡還有個好處,就是這地方一般會長燃著炭爐等取暖工具,室溫保持得較舒適,洗澡時凍得感冒發燒的概率小。當然了,春秋冬三季很少出汗,您要求勤洗澡的理由更不能成立了。

給您出個主意吧。如果您實在想洗,又不想面對家裏長輩、丈夫甚至奴仆下人的議論貶損,那可以裝病,叫家裏人請來醫生,說自己的症狀是“皮膚瘙癢,有黑白屑脫落,遍體生虱,油膩垢臭”,那醫生開出的治療方子八成就包括“浴身”——對啦,在古代“洗澡”普遍被視為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呢,也可見這在平民階層當中是多稀罕的活動。

為了治病,家裏人一咬牙一跺腳,豁出去了,允許您洗一次澡!這趕緊地,叫人燒水拿大盆準備吧。

普通平民人家洗澡的家什也挺簡單,一個大澡盆或者類似的大型平底盛水容器,當時叫“浴斛”[注21], 您可以在裏面放一個像凳子的坐具叫“浴床”,自己坐在浴床上,由奴婢動手給您頭上身上澆熱水擦抹身體。至於清潔劑,和洗頭發一樣用草木灰、米漿、皂角也行,還可以用以豆粉為主料加其他藥材合成的“澡豆”,配方很多,有時間自己在家裏做也行,市面上也很容易買到。

洗完了用幹凈的布巾擦掉水,講究的還要求上半身和下半身用不同的布巾來擦,擦上身的叫“絺”,是比較精細的布,比較粗薄的“绤”只用來擦下身。[注22]擦完再換一套幹凈衣服,重新梳理好頭發,這個洗澡過程算結束。  

相比之下,你家男人如果想洗澡,會便利得多。一些大型官衙機構以及寺院裏有公共浴堂,允許多人共浴,但只限男性。在盛夏特別熱的時候,平民小康人家的男子和小孩也會到天然的河湖水塘裏撲騰洗澡玩水,比如杜甫就寫過“晝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注23]的句子。還有白居易老先生,他在一個“炎光晝方熾,暑氣宵彌毒”盛夏時節,跑到香山寺的石樓潭裏,趁夜裏人少,“平石為浴床,窪石為浴斛。綃巾薄露頂,草屨輕乘足”,坐在露天水池岸邊痛痛快快洗了一次澡,然後“清涼詠而歸,歸上石樓宿”。[注24]

白居易如果生在現代,應該是一位微博狂人,而且還特別喜歡把日常生活裏的雞毛蒜皮小事都拍個照寫個段子往網上發。光是跟“沐浴”有關的詩,他就寫了很多首,但這是否能說明老先生經常洗澡呢?呃,有一首詩是這麽寫的:“經年不沐浴,塵垢滿肌膚。今朝一澡濯,衰瘦頗有馀。”不過這也情有可原,因為這是他一場大病以後寫的。在那時候的醫生看來,有些病可以用洗澡的方法治療,有些病卻是不能洗澡的,否則容易“傷元氣”“中風邪”等。所以白大詩人到底愛不愛洗澡?這還真是個問題哈。

其實從先秦時代起,在上流社會當中,已經形成了一套以《周禮》《儀禮》《禮記》記載為代表的士人價值觀和理想的生活方式,其中就包括要求大家勤洗浴、講衛生。一個受人尊敬的士人,在奉養父母、接待客人的時候,都應該提供能讓他們三天洗頭一次、五天洗澡一次的生活條件。而這個士人自己,也應該每五天洗浴一次,為此漢代的朝廷特意把官員們每上班五天可以休一天的假稱為“休沐”,意思約等於“給你們時間都滾回去把自己拾掇幹凈再來上班,別熏死人”。到了唐朝,這個假期延長到每十天休一天,也被稱為“旬假”。

除了日常生活以外,貴族士大夫要搞點什麽隆重儀式,比如祭祀、參加公共活動、拜見上司貴官等,都要提前“沐浴齋戒”,把自己裏裏外外都清理幹凈,才能懷著一顆純潔虔誠的心去天人合一。可見無論喜歡不喜歡洗澡,上流社會人士一般還是都承認洗澡是好事,是應該鼓勵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