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櫛篦去除頭垢虱蚤,不但環保省水還能夠占蔔運勢呢!【洗頭】

親愛的唐穿團成員,如果您還沒被如廁和婦女衛生狀況打敗的話,繼續我們不愉快的穿越真相之旅。

您早上醒來下床,捏著鼻子完成了自然生理需求,又感覺到頭上和身上發癢。低頭聞聞自己,一股餿臭味撲鼻而來,得,也不知道您穿越進的這個身體多久沒洗澡了。

現代人哪兒受得了這個,叫來奴仆吩咐:“準備熱水,我要洗澡沐浴。”

“洗澡沐浴?”奴仆愣了一下,好像不太確定您到底要幹什麽的樣子。也難怪,您隨口說出來的這四個字,現代人都能理解是指的一種清潔活動,但是在古代,最早的時候這四個字可是分別代表四種不同的行動呢。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 沐,濯發也;浴,灑身也;洗,灑足也;澡,灑手也。洗頭發、洗身體、洗手、洗腳,各有固定字眼表示。當然到了唐朝,這四個字的意義區分已經沒有那麽嚴格了,一般家仆也不會再往洗手洗腳那個方面想,可能也就是要再確認一下:“主人是要洗頭發還是浴身?”

為什麽要這麽問呢?因為古代人正常情況下洗頭發要比洗身體頻繁。

大家都知道中原漢文化圈裏是不主張人們正常情況下剪短頭發的,對吧。您摸摸自己腦袋,無論男女,都是讓頭發自然生長,長了以後為活動方便不礙事,就盤起來梳成各式發髻固定在腦袋上。當時又沒有什麽硬化路面,室外塵土飛揚,所以經常在室外活動的男性們都願意再在腦袋上戴冠、帽子或至少裹一塊布巾,一方面是幫助固定發髻,另一方面也可以隔離塵土,盡可能長時間保持頭發幹凈。

雖然如此,在那種外部環境中,頭發還是會在幾天內變臟的,所以先秦時代的《儀禮·聘禮》中就明文規定“三日具沐,五日具浴”,鼓勵人們每三天洗發一次,每五天洗澡一次。這是一種比較理想化的生活方式,真具體執行起來,也就有錢的達官貴人家有那個條件容易堅持。一般的小官吏、書生、士子家庭,即使愛幹凈喜歡洗浴,這方面的高耗費也往往逼得人能省則省、能少則少。 

假設您穿越到的這家,是個有老少主人四五口加奴婢四五人的中等小康城市人家吧。作為主婦的您張嘴要求洗浴,還不說更費事更麻煩的洗身體,就只先洗洗頭發,奴婢們就得跑來跑去忙活半天。 

先是取水,您不會認為當時家裏都安裝自來水系統,擰開水龍頭就行吧?那得一兩個人擔著桶去水井裏打水,如果家裏有井或者水井離家不遠還好,否則為了這幾盆日用之外的洗頭水,一兩個勞動力的半天工夫就耗出去了。 

然後,除非是在夏季最熱的時候,水還得燒熱了才能用來洗頭發。當時城市裏的家庭燃料以外買的柴炭為主,對一般家庭而言,說貴不貴,說便宜可也不便宜。如果家裏有公婆在堂,看您沒事兒三天兩頭地耗柴燒水洗這洗那,二老那臉色就相當可觀了。

最後,水燒熱了還要在一定時間內保持溫度,還要有一兩個奴婢負責往銅盆或木盆裏倒水、換水、撒抹各種洗發護發用品、幫您擦頭發等。至於當時人都用哪些東西洗發護發,有便宜的也有貴的,一會兒我們可以向您介紹幾個當時流行的配方,不過不管怎麽說,都算一筆消耗,會過日子的人很可能要心疼。

正因為耗費大、不方便、惹人嫌,也因為當時一般百姓都沒那麽強的個人衛生觀念,所以大家想出了一個替代洗頭發的“好”方法。您的貼身奴婢就說了,看娘子的頭發也沒臟到需要用水洗的地步,不如拿篦子來攏一攏就好了。

您不知道“篦子”是什麽?也是,現代的年輕人哪裏用過這東西,雖然三十年前它還算家家戶戶都必備的日常生活用品。不信您問問身邊四五十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特別是在農村住過的,誰沒用它攏過頭?

篦子,簡單地說就是細密齒的梳子,普遍形狀像個漢字的“非”,梳背在中間,兩側各有一排梳齒,梳齒之間的間距要非常非常微小,勉強能容許幾根頭發通過最好。不過它和梳子的作用不同,梳子是用來把頭發梳理整齊的,而篦子是用來清刮頭發上黏附的油泥臟汙,以及最重要的——消滅虱子和蟣子。

“虱子和蟣子”您也不知道是什麽?真是現代城市裏長大的孩子啊……這些是人體和動物身上的寄生蟲,古代大部分人特別是平民百姓身上都有。來看看過來人的描述吧,這還說的是20世紀70年代的事呢。

冬天逮虱子是每天必做的功課。中午,屋檐下脫了棉襖,翻過來袖子,順著針腳的線路,一路捉過去。人身上的虱子有白的,有灰的,於棉襖的皺褶處蠕蠕爬動著,體形像極了樂器琵琶。捉住一只,放在板凳上,用大拇指指甲向下一旋一按,只聽“吧”的一聲,虱肚爆裂,肚內物什迸濺出來。喝過血時間不長的,虱肚裏的內容呈濃厚的深紅色;沒來得及喝血的,肚子癟如秕谷,須使勁下按,才可以聽見“嘙”的微響,鈍鈍的。被子上也隱藏有虱子,夜裏熟睡,感覺身上某處發癢,隨手摸過去,肉肉的,鼓鼓的,逮了個正著。黑燈瞎火的,扔到地裏,又怕它重新爬上床,索性放進嘴裏,“吧嗒”一聲咬爆了,和著一大口口水,“啪”的一聲,吐進床前的火盆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