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男”安倍仲滿的海外留學之路——赴唐留學生(第2/4頁)

押使的下級是大使,你們的大使叫大伴山守。再下一級是副使,叫藤原馬養。然後下面還有判官、錄事[124]等行政和外交官員,他們都可以在船上發號施令。至於你們這些留學生,還是乖乖聽話比較好。

拜過鬼神,拜過國王(日皇還囑咐了幾句“你們到大唐以後要恭恭敬敬的,別惹人家嫌棄啊”),你和阿倍仲麻呂領了朝廷發給的學費和生活費,每人四十匹、一百屯綿、八十端布。你們隨身帶的仆人也可以各領到一小筆生活費。

四五百號人上船從九州南下,要航行三十天左右,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到達中國大陸。途中幾乎肯定要遇到台風、海嘯、巨浪、沉船……你死死抓住阿倍,把他當個救生圈就行了。

好不容易漂上岸,你們集齊幸存者,點點人頭。還不錯,主要官員都在。那些水手工匠是不用上京的,留在本地等著,押使多治比縣守帶領行政官員和你們這些留學生先去本地官府報備。

這時候,您開始感覺出了您和阿倍仲麻呂之間的差距—他的唐言,也就是中古漢語學說得很好,可以當個譯語人用。您呢,雖然在競爭留學生時也學過必修課唐言,但是只能說是啞巴漢語,筆談還行,張嘴就一股味噌腔,被人笑死了。

好在使團裏除了留學生會漢語外,還有專門的譯語人,其中很多來自新羅,他們充當海東諸國與大唐之間的語言翻譯很久了,也深懂門道。你們團長押使面見唐朝官員以後,一張嘴道:“我大日本天皇有詔……”新羅譯語人聽完之後對唐人轉述,就成了:“東海日本國藩王上奏天朝……”

只要你們懂漢語的留學生悶聲不語,雙方就皆大歡喜。交換文牒,互贈禮品,當地官府給你們開具了“公驗”,說明這一行幾十人是過海漂到本地上岸的使團,已經驗明身份,並非內地逃奴奸佞,現往長安朝見天子,過路守捉關卡不必留難雲雲。

你們拿了這道文書,就可以上路往長安走了。同時,當地官府也會派出信使,乘驛騎飛報長安,日本國遣唐使團又來啦!

長安朝廷接到報告以後,一般會先下令,讓沿途官府對使團給予照料,別讓人家好不容易漂洋過海上了岸,卻餓死在前往長安的半路上。遣唐使抵長安後有唐廷內使引馬出迎,奉酒肉慰勞,隨後上馬由內使導入京城,住進四方館,由監使負責接待。接著遣唐使呈上貢物,唐皇下詔嘉獎,接見日本使臣,並在內殿賜宴,還給使臣授爵賞賜。

這是那些押使、大使的活動,像你和阿倍仲麻呂這樣的留學生呢,待遇就沒這麽好。你們進了京,向負責接待的鴻臚寺說明來大唐求學的目的,鴻臚寺官員頓時就犯了難,摸著胡子告訴你們,這得等等,他們要去問國子監有學生空額沒有。

唐朝的中央大學—國子監,下設六個分院,分別是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和算學。

這其中,四門學、太學和國子學,學習的內容都以儒家經書為主,這三個學院之間的關系大致可以理解為本科、碩士、博士。四門學招收低級官員的子孫和民間優秀人才,最多時學生額有一千三百人;太學招收五品以上官員子孫,最多時學生五百人;國子學招收三品以上官員子孫,最多三百人。

這三個學院的學生都要參加旬考、月考、季考、年考和畢業考。畢業考成績優秀而又願意繼續學習的,四門學生可以升級為太學生,太學生可以升級為國子學生,國子學生可以……沒得升啦,國子學最多讓你吃九年閑飯,九年過後踢你去參加科舉考試,考上了有官做,考不中踹回原籍餓死活該。

至於其他三個學院,都偏重職業技能教育一點兒。律學院是培養法律人才的,書學訓練書法和普通話,算學教你學數學搞經濟,這些在當時都被正經讀書人看不起,一般留學生也不會去這三個學院就讀,最多選修旁聽一些課程,所以就不細說了。

作為留學生,在大唐受到一定優待,就是可以直接進入太學讀書,不必經過四門學那一級。不過,當然啦,這個前提是你們要通過鴻臚寺、禮部、國子監這幾個部門的考察審核,認為你的水平足夠直接入學聽課。否則連唐言都聽不懂的洋鬼子,去蹲著聽老夫子們搖頭晃腦念經書,那不純屬浪費國家教育資源嗎?

有一年新羅國一次來了兩百一十六名留學生,最後只有七人拿到了錄取通知書,其余兩百多全被轟回本國;還有一次渤海國出來十六個學生,剛走到山東那邊,就被踹回去十人。你當進入世界最高學府是件容易事?

為什麽名額控制得這麽嚴格呢?因為你一旦被錄取入學,國子監會給你免費分配宿舍,每天免費供應飲食,僅收取少量的象征性學費(當時叫“束脩”)。入國子學和太學,每人交納三匹絹,入四門學交二匹絹,非官員子弟還有貧困生減免政策,跟那三個職業學院的學生一樣交一匹絹就行了。還要再集資湊些酒肉請老師們吃吃飯,之後短則六年,長則九年,甚至更長時間裏,你們就可以一直在國子監裏混吃混住了。食堂多做點兒飯還好說,主要是宿舍容量有限制,必須有一批學生畢業搬走了,騰出床位,才能再招收新生,所以人數一定要卡死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