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娘子您的紅蓋頭呢?沒帶?這都能忘帶?——婚俗(第4/7頁)

屋裏沒人,空的。 

新娘在哪裏呀,新娘在哪裏?新娘在後頭自己的閨房裏,慢條斯理做頭發化妝呢。

作為一個(穿越到)唐朝的女性,這是您一輩子最應該裝十三拿脾氣自高自大為難老公的時候,我嚴重勸您珍惜這個大好機會,千萬別早出門,免得那小子覺得娶媳婦忒容易,以後看輕了您。

把真發假發絞一起再盤幾圈,臉上的白粉膩子再刷一層,眉毛重畫一遍,花子多貼幾個,胭脂洗了塗,塗了洗……然後您應該就能聽到窗外陽台下的深情呼喚了。

“……那邊窗子裏亮起來的是什麽光?那就是東方,朱麗葉就是太陽!起來吧,美麗的太陽!……哎喲!不好意思背串詞了!姑嫂饒命……”

嘖,不靠譜的男人。這時候他們本來應該在您閨房外面一首接一首地吟《催妝詩》。

今宵織女降人間,對鏡勻妝計己閑;自有夭桃花菡面,不須脂粉汙容顏。

兩心他自早心知,一過遮闌故作遲;更轉只愁奔月兔,情來不要畫娥眉。

傳聞燭下調紅粉,明鏡台前別作春;不須滿面渾妝卻,留著雙眉待畫人。

昔年將去玉京遊,第一仙人許狀頭;今日幸為秦晉會,早教鸞鳳下妝樓。

總之一句話:天兒不早啦,美女你裝修得差不多就行啦,咱還有正事呢,趕緊出來出來吧。

新郎這是上門求親,不能動粗,只能好言相求當紅臉兒。不過這時候他從家裏帶來的那百十來口子壯漢,就可以當白臉兒了,跟在新郎後面呐喊鼓噪助威。

“新婦子,催出來!新婦子,催出來!新婦子,催出來!新婦子,催出來!新婦子,催出來!……”

這邊是唐僧念經似的念詩,那邊是噪聲汙染,什麽時候娘家人受不了了,行,新婦小娘子咱出去算啦,反正後面還有的是折磨新郎的機會。

姑嫂侍娘婢女扶持圍繞著,擁了新娘子您出閨房。送去跟新郎見面?—美死他!新婦就算出室登堂了,您家也會在堂上張掛一重重屏風帳簾行障,帳內地面上放一具馬鞍。您呢,被扶持著坐到馬鞍上,面南背北,就算瞪大了眼睛往外看,也只能影影綽綽地看到帳外有個胖大魁梧的身影打磨轉圈,正準備行“奠雁禮”。

“奠雁”,是唐朝結婚親迎禮中的核心部分。(大雁:核心你個頭!)具體流程是新郎拿過自己一行從家裏帶來的大雁,在帳幕那邊運運氣,發一聲喊,把雁隔著行障擲過來。您家這邊,多上幾個人,眼疾手快地接住大雁,抖開一幅紅羅裹住,再用五色絲錦纏住雁嘴,不讓它呱呱亂叫。等到婚禮結束,新郎家的人會拿東西來“贖”走這只雁,把它放生。

扔完了雁,下一步幹啥呢?恭喜您,猜對了!新郎那邊要—又要—吟詩。這次是請求把分隔開新婚夫婦的行障撤掉,他要進去見見新娘子您。

“夜久更闌月欲斜,繡障玲瓏掩綺羅。為報侍娘渾擎卻,從他駙馬見青娥。”(新郎自稱“駙馬”是吹牛的,這也是“攝盛”允許的,您別恍惚以為自己又瞬間穿越成公主了。)

還不撤障?繼續催:“錦障重重掩,羅衣隊隊香。為言侍娘道,去卻有何妨?”喵的,再不撤老子要自己動手了……

出面撤障的,是一對特意找來的童男童女。新郎進帳以後,接過一只雁,以卑位面向北跪在新娘面前(新娘您這時候是面南坐在馬鞍上的),把雁(鵝/鴨/木鳥/結彩……)放在您身前。您這時候可以大大方方地瞅一瞅自己的老公,他也可以擡眼瞧瞧自家娘子的模樣……喂喂,幹嗎一副五雷轟頂的樣子!老娘哪有這麽醜!

反正不管怎麽說,這時候悔婚也太晚了。奠雁禮行完,新婚夫妻辭拜女方父母,父母照例要囑咐幾句。老丈人嶽父說的是:“戒之敬之,宮室無違命!”嶽母也說:“勉之敬之,夙夜無違!”大致的意思都是教導您這個做媳婦的,到夫家以後要小心順從,收斂脾氣,老實聽話。

其實在夫婿親迎前,您父母就應該多次叮囑過這些了,叮囑的具體內容,有一篇《崔氏夫人訓女文》,概括得很仔細。

……教汝前頭行婦禮,但依吾語莫相違。好事惡事如不見,莫作本意在家時。在家作女慣嬌憐,今作他婦信前緣。欲語三思然後出,第一少語莫多言。路上逢人須斂手,尊卑回避莫擋前。外言莫向家中說,家語莫向外人傳。姑嫜共語低聲應,小郎共語亦如然。早朝堂上起居了,諸房伯叔並通傳。妯娌相看若魚水,男女彼此共恩憐。上和下睦同欽敬,莫作二意有庸偏。夫婿醉來含笑問,迎願扶持若安眠。莫向人前相罵辱,醒後定是不和顏。若能一一依吾語,何得翁婆不愛憐。故留此法相教爾,千秋萬古共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