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娘子您的紅蓋頭呢?沒帶?這都能忘帶?——婚俗(第6/7頁)

一路吹吹打打,新郎騎馬前引,您坐車在後面跟著,儐相從眾簇擁,護送到夫家大門口,停車。侍娘挑開車簾,您伸腿就要下—且慢且慢,莫急莫急,從夫家門裏擁出一群婦女來,人人手持一塊氈席。唉,您不用躲,這些不是上來揍您替新郎報復出氣的,人家是替您鋪路的。

領頭的婢婦把氈席鋪在車下,後面人依次鋪開成一條路,直引進家裏大門。您在氈子上走過去,身後就有人把踏過的氈席拾起來,小跑著繼續往前鋪,這個儀式叫“轉氈”或“傳氈”,要保證新娘子您從車上走進室內的一路上都腳不沾地。

您走過的這一路呢,在婚車到來之前,夫家都收拾好了:先用3升粟把石臼填滿,用3斤麻把窗子塞上,用一張席子把井口蓋住,大門門楣上還要放三支箭,您就從箭下走過去,進院子以後,要先拜豬圈,再拜爐灶。拜的時候,夫家公婆以下人等,紛紛從偏門出院子,再從正門進來,一個個都踩在您的腳印上,叫“躪新婦跡”。

為什麽要搞這些神神道道的玩意兒?咳,還不是封建迷信外加歧視婦女,說什麽新娘子容易把妖魔鬼怪帶進夫家,所以要做好防護,再有就是為了壓服您的銳氣,以免日後不好管教。

跟您家裏人“弄女婿”相似,夫家的人也要“弄新婦”,不過相對來說沒那麽暴力,以口頭調戲為主。然後,你們小夫妻行禮圓房也不在屋子裏,而要在院內西南角找一塊吉地,搭起“青廬”和“百子帳”。

這個帳篷當然是早已經搭好的,搭的時候,女家要專門派人來參加“撒帳”儀式,就是把一些果子金錢花鈿之類往帳裏四處拋撒,一邊撒一邊唱《咒願文》:

“今夜吉辰,張氏女與李氏兒結親,伏願成納之後,千秋萬歲,保守吉昌。五男二女,奴婢成行。男願總為卿相,女即盡聘公王。從茲咒願以後,夫妻壽命延長!”

成親的“青廬”是空間比較大的地方。您進家的時候,可以讓侍娘用行障和團扇遮住您身形臉蛋兒,再矜持地走進去行禮(如果這時候是武周之後,那麽行禮時新郎要雙膝跪地拜倒,新娘子您卻不用跪地,雙手在胸前合十躬身就行,這叫“男跪女不跪”),然後“坐帳”。

這時候,雖然新郎已經見過您了,但您下車後都用團扇遮著臉,夫家其他人卻還不知道您這個新婦長啥樣。想知道?那好—繼續吟詩吧。《去扇詩》三首:

青春今夜正方新,紅葉開時一朵花。

分明寶樹從人看,何勞玉扇更來遮。

千重羅扇不須遮,百美嬌多見不奢。

侍娘不用相要勒,終歸不免屬他家。

閨裏紅顏如舜花,朝來行雨降人家。

自有雲衣五色映,不須羅扇百重遮。

團扇移開,您的美貌又一次雷倒眾生。儐相強撐著精神,請您和新郎在帳中男左女右並肩坐好,隨後吟誦著“一雙同牢盤,將來上二官。為言相郎道,繞帳三巡看”,捧上盛著肉飯的“同牢盤”,喂您和新郎官各吃三口飯。

下面是喝交杯酒,文縐縐的講法叫“合巹”。傳統的酒杯應該是“以小瓢作兩片,安置拓子裏”。如果找不到小瓢呢,就用兩個小金銀盞子,讓一對童子分別遞給小夫妻倆,“一盞奉上女婿,一盞奉上新婦”,您兩位同時喝一口就行。這時候還有人用五色絲綿把您倆的腳趾系在一起,“系本從心系,心真系亦真。巧將心上系,付以系心人。”

好啦,可以真刀真槍了。那邊有人幫新郎脫衣服。“山頭寶徑甚昌揚,衫子背後雙鳳凰。衤蓋襠雙袖雙鴉鳥,羅衣接緤入衣箱。”“既見如花面,何須著繡衣。終為比翼鳥,他日會雙飛。”

比起新郎來,您這邊要麻煩得多。先是去“帽惑”(一種類似於假發的頭飾):“璞璞一頭花,蒙蒙兩鬢渣。少來鬢發好,不用帽惑遮。”

再給您摘掉頭發上的花:“一花去卻一花新,前花是假後花真。假花上有銜花鳥,真花更有采花人。”

為您和新郎兩個人梳頭合發:“月裏娑羅樹,枝高難可攀。暫借牙梳子,笄發卻歸還。”“本是楚王宮,今夜得相逢。頭上盤龍髻,面上貼花紅。”

好了沒?念叨完了沒?再不完,老娘不幹了穿回去!—您已經煩得忍無可忍,於是無關人等終於退場:“天交織女渡河津,來向人間只為人。四畔旁人總遠去,從他夫婦一團新。”

帳簾放下吧,讓您和小丈夫說說話吧。“宮人玉女自纖纖,娘子恒娥眾裏潛。微心欲擬觀容貌,暫請旁人與下簾。”

最後,帳幕一合,吹燈拔蠟—大家散了吧,天也快亮了。

第二天起來,您還得拜見舅姑(公婆),又是一大套煩瑣禮儀。三個月以後去夫家的家廟裏行禮,正式告知天上各位我把戶口簿遷入您家了,還是一堆亂七八糟的規矩。如果到時候您還剩一口氣在,我們再細聊吧。唐朝的婚禮大致就是這個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