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娘子您的紅蓋頭呢?沒帶?這都能忘帶?——婚俗(第2/7頁)

您父親張九收下這封書信,也拿出另一張書信,是寫好的《答婚書》:“九白:第三女年尚初笄,未閑禮則。承賢第四男未有伉儷,顧存姻好,願托高援。謹因媒人王五,敢不敬從。九白。”

這封書信也要放進同樣規模的禮函裏,送給二位使者,勞煩人家帶回去給男方家裏。然後您家收下這一大堆彩禮,再款待這些送東西的人,“納征”這關算過了,從此您已經算夫家的人了。以後就算您父親謀反抄家,按律也與您沒關系了。

六禮的第五禮是“請期”,就是男方家算好了辦喜事的日子,派媒人上您家來請求準許(其實是通知您家一聲)。

請期也要用一只雁(鵝/鴨/木鳥……大雁咆哮:老子不就是守規矩,脾氣好,堅持一夫一妻制嘛,就這點兒好處你們人類也不放過,害得老子們現在成了瀕危動物啊!),使者王五拿著上您家,對您父親說:“李阿大命王五聽命於張公。”您父親回答:“張九唯命是聽。”媒人說:“李阿大使某受命於張公,張公不許,李阿大敢不期,曰四月初六。”您父親答:“張九敢不敬須。”

媒人回去復命,您的出嫁日子定在了四月初六,這門親事已經辦完一大半了,不過您是不是覺得到此為止,都沒您這個新娘子啥事?除了扒門縫偷看偷聽以外,似乎一直是您父親在忙活啊?到底您父女倆誰要出嫁?

別急啊,第六禮“親迎”才是重頭戲,您這個女主角也終於要出場了。

數著日子,四月初六到了,您一大早起床,出了自己臥室,想著家裏不定忙亂成啥樣子呢,結果人人神定氣閑,包括您親娘親姐妹在內,該幹啥幹啥,一點兒都不慌張。氣得您真想仰天狂吼:姑奶奶我今天要出嫁!一會兒新郎官就來接人了,你們怎麽現在還沒準備好!

就算您真吼出來,八成也會被家裏人白眼:真沒見過這麽心急的新婦子!夫婿黃昏才來迎親,一大早你吼吼啥?

啊……晚上才來啊……真的……為什麽? 

為什麽,您家裏人也不知道,只能說是老輩子傳下來的古禮,從開天辟地到如今都是這樣。其實呢,這是原始部落社會“搶婚制”的風俗殘余,當時男女結合都是由男方帶著自己弟兄們去女方家裏搶老婆。既然是上門打劫,那當然趁月黑風高的時候最好,古代的成親禮本來也叫作“昏禮”,“黃昏”的“昏”,那個女字旁是後來才附會上去的。

閑話少說,您家裏反正有一整個白天的時間準備,打掃屋裏屋外,放置裝飾飲食,迎接客人,分發棍棒刀槍。您呢,由幾位姑姨姐妹幫著穿嫁衣做頭發,裏裏外外折騰一通,被套上了笨重的衣裳,自己睜眼往身上一看,嚇一跳,又大叫一聲:“你們給我穿錯了!這身衣裳是藍色的!”

青天白日,哪有人穿藍衣結婚的?不應該是大紅喜服嗎?擡眼見您的姨姑姐妹們又白眼搖頭嘀咕:“這女人瘋了。”懶得理你,自顧往您頭上的發髻插釵子。

您呢,因為父親做過六品以下九品以上的小官,按禮制可以穿“大袖連裳”出嫁。照照鏡子,這一套麻煩的禮服包括:深青色的大袖外袍,素紗的連體內衣,圍在腹前的“蔽膝”、大小腰帶、襪子、布鞋也都是深青色的。平民女出嫁的時候,也是深青色衣服,裝飾物少一點兒而已,那什麽大紅喜服之類請過幾百年再找人家要。

您頭上可以戴一對掩耳的“博鬢”,然後用金銀雜寶花釵簪笄之類插滿。鳳冠霞帔不許亂用,那都是有品級的穿越者才有資格穿戴的。

您問啥?新郎官穿的衣服是什麽樣子的?唉,真是個心急的新娘子,過一會兒不就能看見了嗎?好吧好吧,您的丈夫李四郎,因為也是六七品小官的兒子,他結婚的衣服有兩種選擇:一是作為九品以上子,官家規定結婚的時候可以穿“爵弁”。這是一種公服,要戴黑纓冠,青色的袍子,橙紅色下裳,白紗裏衣,黑色腰帶,白襪紅鞋,另有一些零碎裝飾。 但是,如果李家自己願意,也可以不穿這套比較呆板復古的禮服,而像平民一樣穿“絳公服”,就是紅紗單衣,白內裙,黑靴子,比較接近於現代人概念裏的“大紅喜服”了。這種新郎裝在唐代很流行,婚禮上男穿紅,女穿綠,這也是“紅男綠女”一詞的由來。

唐朝的官方規定,小夥子們結婚的時候,都可以穿比自己真正品級高一些的禮服,這叫“攝盛”,也是為了表明政府鼓勵婚配的態度。

“攝盛”不僅表現在穿衣服上,整個婚禮的過程,都會伴隨男方的吹牛皮誇大話騙媳婦兒……

太陽西斜了,新郎官要準備從家裏出發來接您了。出發之前,他得先拜祭自己祖先,通知天上各位他要往家裏領人口了。磕完頭以後,他爹站在牌位旁邊發令:“往迎汝妻,承奉宗廟!”(去接你媳婦回來,給我家接續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