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累了想坐會兒?抱歉,您可能找不到椅子喲!——坐具(第2/2頁)

當然,不用圍幕的後果可能是招來一堆鄉人乞丐密集圍觀。

不用理他們,人全到了,酒食也準備好了,我們坐下開宴吧。嗯,坐……坐哪兒?

同樣,如果主人家是個率性簡約的復古愛好者,那席子毯子一鋪,各人座位就劃定了。或者再高級點兒,給每人發一具胡床,也就是我們現代還在普遍使用的馬紮子,各人坐著小馬紮,面前擺上食案,一邊看風景聊天,一邊各吃各飯。 

在唐代以前,郊遊群眾都是這麽過來的,但是入唐以後,西風東漸,群眾覺得這種“各吃各飯”的分食制不夠熱鬧歡樂。於是,唐代最流行的飯局變成了這樣子:當中擺一張很大很大的高足食案,跟我們現在的餐桌基本無區別了,大家的飯菜全擺在桌上。桌邊放置三條又寬又長又大的坐具,您按傳統規矩叫榻也行,我覺得直接叫大板凳,最是直觀形象。

入席以後,客人們圍坐在桌邊板凳上,那些守禮節的可以盤腿打坐,灑脫放誕的垂腿而坐,不守禮又不敢灑脫的盤一腿垂一腿……總之大家是聚在一起,共同吃桌上那些盤盤碗碗裏的飯菜,由“分食制”變成了“合食制”,並且延續到今天。 

以上說的是在外面做客吃飯的情景。您跟狐朋狗友們玩了一天,晚上喝得醉醺醺回家,家裏娘子滿臉笑容地迎上來慰問:郎君辛苦了,是跪鐵板席,還是跪胡床,還是跪坐墩,自己選吧。 

唐代前期大戶人家內室裏,除了坐榻、坐床、坐席以外,還有一種現代常見的坐墩,當時叫“笙蹄”,或瓷或木,圓桶狀或月牙狀都有,算是最早出現的高足坐具。家中婦女平時在榻、床、席上坐著的時候,都是盤腿的,只有在使用這種坐墩時,才能垂下雙腿,舒筋活血。

不過呢,習俗的力量是強大的。由晚唐至兩宋,即使高桌靠背椅已經廣泛普及,社會禮制仍然普遍認為,最端莊規矩的坐姿,還是最難受的跪坐法,其次是盤腿胡坐,最後才是顯露出腿部線條的垂足坐。特別是對於受禮制要求苛刻的婦女們來說,在外人面前垂足坐椅子,是一種家教不好的表現。

總之,唐代是一個由坐榻、坐席、低案等矮足家具,向桌子、椅子等高足家具過渡的時代。前期還是以榻、床、案等低矮家具為主,長腿靠背的椅子,基本上您看不到。後期接近五代十國的時候,帶靠背的椅子和高腿桌子,才算在全社會普及了,但即使到那時,甚至到兩宋明清,供人盤腿坐的榻也沒有絕跡,還在社會各個階層裏廣泛地使用著—現在紅木家具市場上大熱的“羅漢床”,就是一種供人盤腿趺坐的榻。 

所以,某些古裝電視劇裏,無論漢唐三國哪個朝代,一律桌椅板凳亂飛,固然是胡編亂造,但某些號稱“紀錄片風格”的正劇復古復得過了頭,貞觀開元年代的皇宮裏還在坐地席,睡地墊,那也是一種誤導。矮足家具雖然矮,那也是家具對不,有材料、有架構的純天然木料,環保工藝,純手工打造。

本篇參考文獻&深度了解推薦:

高啟安.從莫高窟壁畫看唐五代敦煌人的坐具和飲食坐姿.敦煌研究,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