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裏不加蔥姜鹽果汁,讓人怎麽入口啊,掀桌!——茶文化

唐穿美食團繼續吃我們的宴席。

吃飯的時間地點講清楚了,葷食蔬菜也說了不少。又是烤羊肉,又是生魚片,又是蒸豬頭,又是鹹菜米飯的,一通胡吃海塞下來,您渴了嗎?

什麽?招呼小二上壺茶? 

如果您現在正在玄宗開元年代之前的唐朝溜達觀光,那麽作者鹿奉勸您一句,出門最好自帶茶水。而且,唐朝的服務員也不叫小二,您要招呼人家,應該高喊一聲“博士”—對,這在唐朝是對服務行業從業者或者中低級技術人員的稱呼,跟現在差很多。

所以,您可以這麽喊:“博士,上壺茶!”

那店裏的夥計過來了,一開口道:“郎君要什麽?茶?茶是什麽,能吃嗎?”(瞪啥瞪,哥也是穿過來的行不行啊!)

您要是覺得這些幹雜活的小博士既無禮又沒見識,一怒叫來店主,店主八成會滿臉賠笑地告訴您,貴人恕罪,他知道茶是一種很高貴、很有文化、很裝十三的飲品,但是小店档次太低,日常不準備這種東西,建議您到寺廟裏或者那幾位南方來的高官貴人家裏去裝十三……啊呸,去品茗。

在唐玄宗時代以前,中國北方地區,不但街上的飲食店裏沒茶水,您就是跑去普通貴族官員或者平民百姓家裏,也不要指望誰家能動不動給您端杯茶上來。您問為什麽?唉,難道您以為我國人民是自盤古開天辟地以後就開始喝茶一直至今的?

這麽說吧,假如您在穿越之前已經養成了天天喝茶的習慣,那西漢之前的年代,您最好都不要穿過去,穿過去要想喝口茶,那得裝病,求醫生給您開藥方的時候把一味叫“茶”或者“荼”或者“茗”的樹葉子加進去,然後讓家人花大價錢去藥鋪買來這味藥,自己煮水喝。

如果您很想穿越到西漢,又要堅持天天喝茶,那我建議您落地時找好坐標,一定降落在西漢的蜀中,也就是現在的四川省裏。偉大的味覺特別發達的四川人民,從西漢時代就開始全民飲茶了,但也僅限於此地。您要是落點不準,穿到了別的地方,就只能跟群眾一起嘲笑“那些瓜娃子好好的,沒事成天喝藥幹啥”。

您要是穿到南北朝,落點範圍可以擴大到整個南方,但最好是投胎上層貴族社會,跟烏衣巷的王謝子孫們一起揮揮拂塵,喝喝茶水,談理想,談人生,談世界。順便說,您如果愛喝酸奶,愛吃冰激淩,可以考慮穿越到這時候的北朝那邊,那邊日常飲料是以乳制品為主,而且保證純天然,不添加人工化學成分。

回到正經的唐穿部分,必須說,如果您又想去圍觀李世民或武則天,又想在首都長安或者東都洛陽裏喝到茶,那還真有點兒技術上的難度。您知道隋唐繼承了北朝的政權和價值取向、生活習慣的,對吧?所以在初唐社會裏,乳制品的普及程度比茶類飲料高得多,您去人家裏討一杯酸奶酪或者米酒都比討茶喝容易得多。

所以說要想喝茶的話,要麽去那些保持了南方生活習慣的江東華族家裏,要麽去寺院裏—僧人是普及飲茶習慣比較早的群體之一,因為茶水有興奮作用,能幫助他們保持頭腦清醒,多念幾卷經。

不過呢,且慢,就算您到寺廟裏討到了一杯茶水,您確定您能咽得下去?

請先把鼻子湊到杯上,深吸一口氣,您能聞到的,除了茶葉的澀香味外,還可能有蔥、姜、花椒的麻辣味,大棗、桂皮的甜香味,橘皮、薄荷的清涼味,酥酪的奶香味,牛羊豬肉的油腥味……

好吧,就算您運氣特好,一聞除了茶味沒有別的奇怪味道,於是仰頭喝入口—很好,這茶水99%是鹹的,至少肯定要加點兒鹽,要不然算什麽煎茶嘛。

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喝茶的習慣在我國大範圍流行開來,從那之後,普通人家和飲食飯店大多都能供應茶水了。但是,終唐之世,很多人,甚至說是大部分人,喝茶的時候,習慣往茶裏加入以上所說的種種作料。

這些人的“劉姥姥式熬茶法”,大致步驟是這樣的:

一、拿茶葉,茶葉是用鮮葉蒸焙烘幹加工出來的,有可能是零散葉狀,但更多的是緊壓成餅狀,比較像現代的生普洱餅。

二、把茶葉掰碎了,上火烤,烤得又紅又幹,搗碎了倒進瓷瓶裏。

三、燒水,水開之前,往鍋裏加入上述種種作料。

四、水開後,把茶葉末倒進水裏,跟作料一起煮,煮成一鍋茗粥,倒出來分好杯,開喝。

您覺得這麽煮出來的茶水根本沒法喝?嗯,顯然這麽想的不止您一個人,比如有一個叫陸羽[46]的家夥就會跟您並肩站在一起,對著茗粥跺腳大罵:“這玩意兒只配倒陰溝裏沖馬桶。”

陸茶聖大力倡導的,高雅清新有文化有品位的,被日本人學走部分,保留至今的正宗唐式煎茶法,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