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靖難兩疑案之論定(第2/2頁)

《史·胡濙傳》:“永樂元年,遷戶科給事中。惠帝之崩於火,或言遁去,諸舊臣多從者,帝疑之。五年,遣濙頒禦制諸書,並訪仙人張邋遢,遍行天下州郡鄉邑,隱察建文安在。濙以故在外最久,至十四年乃還。所至亦間以民隱聞。母喪乞歸,不許,擢禮部左侍郎。十七年,復出巡江、浙、湖、湘諸府。二十一年還朝,馳謁帝於宣府,帝已就寢,聞濙至,急起召人,濙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傳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內臣鄭和數輩,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釋。”宦官《鄭和傳》亦載此事。夫果成祖已確認火中之有帝屍,何以海內海外分途遍訪,歷二十余年,然後得一確息而釋疑乎?濙來見時,已寢而起,急不能待明日,四鼓乃出,奏對甚久,則必有建文確蹤,並其無意於復國之真意,有以大白於成祖,而後不復蹤跡。明年成祖亦崩。此皆史文之明在者,可以無疑也。

近日故宮發見乾隆四十二年重修《明史本紀》刻本,以前但於《乾隆朝東華錄》中見四十二年五月丁醜諭旨:“所有《明史本紀》,並著英廉、程景伊、梁國治、和珅、劉墉等將原本逐一考核添修。”並未見添修之本。豈料宮中竟有其書。《建文紀末》雲:“棣遣中使出後屍於火,詭雲帝屍。越八日壬申,用學士王景言,備禮葬之。”是正史早已改定,特未明詔頒行。改正原刻之《殿本》,今始傳世耳。然又因以發見《四庫本》之《明本紀》早用添修本,緣《四庫》系寫本,當時刻本未成,遂未行世。《四庫本》人不易見,即有能讀中秘書者,亦留心於外間所無之書,無人料《明史》之有異同,遂疑誤至今,以為官修正史,於明建文竟定為焚死,其實《四庫》定本早已改定。蓋至乾隆時朱三太子案相隔已遠,無庸避忌,乾隆初告成之《明史》,尚是康熙間所修,故有此曲筆耳。此已論定疑案之一也。

明初名教,嫡長之分甚尊,懿文太子以長子得立,既死則應立嫡孫,故建文之嗣為一定之理。燕王既篡,無以表示應得國之道,乃自稱己為馬皇後所生,與太子及秦、晉二王為同母,時太子及秦、晉皆已故,則己為嫡長,倫序無以易之矣。此事當見於《太祖實錄》中,預將諸王之生,明著其母,故永樂中將建文所修《太祖實錄》改修兩次,即系闌人此等文字。後修《永樂實錄》則直雲:“高皇後生五子:長懿文太子標,次秦湣王樉,次晉恭王,次上,次周定王。”《明史稿例議》雲:“《玉牒》諸書並同。當明時,諸家頗有異議,但為《實錄》、《玉牒》所壓,通人多不敢置信。”至修《明史》時亦仍之。《成祖本紀》雲:“母孝慈高皇後。”與興宗孝康皇帝即懿文太子。同。然於《列傳》乃漏出兩證,證成祖之非嫡出。

《黃子澄傳》:“子澄曰:‘周王,燕王之母弟,削周,是翦燕羽翼也。’”此可證明燕王自與周王同母,並不與懿文太子同母。周王只為燕王之羽翼,於建文帝較疏也。

又《太祖成穆孫貴妃傳》:“位眾妃上,洪武七年九月薨,年三十有二。帝以妃無子,命周王行慈母服三年,東宮諸王皆期,敕儒臣作《孝慈錄》。庶子為生母服三年,眾子為庶母期,自妃始。”此事證明周王本是庶子,故可認他庶母為慈母,而為之服三年。周王既與燕王同母,即燕王亦庶出也。

潘檉章《國史考異》雲:“《南京太常寺志》所載孝陵神位,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湣王、晉恭王,右一位妃,生成祖文皇帝。”潘氏引此志,尚未親見神主,故《史例議》又力辟其妄。清末乃有李清之《三垣筆記》刊版,蓋以前謂為禁書,只有李氏子孫所藏鈔本,後禁網漸弛,然仍刪節印行,至近年則更有足本出矣。《三垣筆記》中言北都破後,弘光復都南京,乃發舊太廟,妃神主具在,均如《南太常志》所雲。由此始悟明北京太廟,一帝止有一後,繼後及列帝生母皆不配享,殆即成祖遷都定此制,以便抹殺生母,不留痕跡。夫因欲冒應嗣之名,而至沒其所生之母,皆成祖之貪位而忍心害理者。以前為疑案,《明史》中紀傳自相矛盾。自《三垣筆記》出而證《明南太常志》之文。此已論定疑案之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