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新的統一盛運下之對外姿態【唐初武功及中葉以後之外患】(第3/5頁)

  • 範陽節度使【今北平。】 臨制奚、契丹。兵九萬一千四百。
  • 平盧節度使【今熱河朝陽。】 鎮撫室韋、靺鞨。兵三萬七千五百。
  • 隴右節度使【今青海樂都。】 備禦吐蕃。兵七萬五千。
  • 劍南節度使【今四川成都。】 西抗吐蕃,南撫蠻獠。兵三萬九百。
  • 嶺南節度使【今廣東廣州。】 綏靖夷獠,以鎮南海諸國。兵萬五千四百。
  • 上列十節度經略使,共兵額四十八萬六千九百人。

    開邊太廣,則邊兵不得不增。而府兵制既壞,此等邊兵多出招募。一面形成外強中弱之勢、一面又因坐養巨額軍隊,而影響及於全國之經濟。

    開元初,每歲邊費約用錢二百萬貫。及末年,至一千萬貫。天寶末,更加四、五百萬。每歲用衣千二十萬匹,糧百九十萬斛。時關輔及朔方、河、隴四十余郡,河北三十余郡,每郡官倉栗多者百萬石,少不減五十萬石,至天寶末無不罄。

    唐制,州、【郡。】縣以上有十道按察使,【本為都督,以權重改。】督察地方行政。開元中,或加采訪、觀察、處置、黜陟等名目;此皆理民事。至邊疆,有事出征,則有大總管;無事鎮守,則布大都督,主兵事。【兵之戍邊者,大曰“軍”,小曰“守捉”。曰“城”,曰“鎮”,皆有使。總之者曰“道”,有大將一人,即大都督。】

    高宗永徽以後,都督帶使持節,【猶全權印信。】謂“節度使”。【時猶未以名官。及景雲二年,賀拔延嗣為涼州都督、河西節度使,始有“節度使”官名。】然亦止統兵,不侵及民事。邊帥皆用忠厚名臣,不久任,不兼統。功名著者,往往入為宰相。【唐初如李靖、李績、劉仁軌、婁師德等。開元以來如薛汭、郭右振、張嘉貞、王晙(jùn)、張說、杜暹、蕭嵩、李適之等。】

    開元以來,邊將久任,十余年不易。乃朔方、隴右、河東、河西諸鎮皆置節度使,以數州為一鎮,節度使即兼統此數州,而州刺史盡屬之。故節度使多兼按察、安撫、度支諸使,土地、人民、甲兵、財富皆有之。此為地方政制上一大變化。

    又玄宗相李林甫,嫌儒臣以戰功進,尊寵間己,乃請專用蕃將,於是諸道節度多用胡人,【如安祿山、高仙芝、哥舒翰等。】其所帶鎮兵,間亦雜有大量之胡卒。其先本用兵防胡,其後乃變為豢胡為兵,全失本意。

    近人有主李唐為蕃姓者,其事信否無確據。然唐高祖李淵母獨孤氏,太宗母竇氏,外袓母宇文氐,高宗母長孫氏,玄宗母竇氏,皆胡族也。則李唐世系之深染胡化,不容諍論。【如太宗子承乾行徑可證。即唐初女禍頻仍,如武、韋、太平公主等,亦北朝家庭女權伸張之遺風。】唐人對種族觀念,亦頗不重視。【太宗貞觀十八年,突厥俟利苾(bì)可汗來降,有眾十萬,自請處勝、夏之間,太宗許之,曰:“夷狄亦人耳,與中夏不殊。以德治之,則可使如一家。”唐室之夷、夏一視,自始既然。】

    即據宰相世系表九十八族三百六十九人中,其為異族者有十一姓二十三人。【據丁文江中國系列人物之地理分布統計,前漢外族比數為?九六,後漢?二一,唐三?九,北宋?六一,南宋〇,明?九七。】時人遂有“華戎閥閱”之語。【舊唐書七十二李守素傳。柳沖論人物,亦分山東、江左、關中、代北四部。】崔慎猷【宣、懿時。】至謂:“近日中書,盡是蕃人。”【指白敏中,畢誠。】又唐初已多用蕃將,【見陔余業考。】甚至禁軍亦雜用蕃卒。【建成募幽州突厥兵三百,納宮中。貞觀百騎亦為蕃口,見舊書王毛仲傳,開元八年敕:“於兩京及諸州揀取十萬人,務求灼然驍男,不須限以蕃、漢】唐人既不嚴種姓之防,又不能注意於國家民族的文化教育,而徒養諸胡為爪牙,欲藉以為噬搏之用,【唐武宗尚命李德裕為異域歸忠傳。】則宜釀成此曠古未有之大禍矣。

    安祿山本營州雜胡,而玄宗授以大權。

    開元二十九年為營州都督,天寶元年兼平盧節度使,天寶三年兼範陽節度使,九年賜封東平郡王,【唐將帥封王始此。】兼河北道采訪處置使,十年兼河東節度使,幾乎今遼寧、熱河、河北、山西諸省盡入其掌握。

    擁兵至十八萬。【內雜同羅、奚、契丹室韋等族。祿山養諸族“曳落河”八千余人為假子,其軍號“父子軍”。】又以蕃將三十二人盡代去其部下之漢將。【祿山事跡,“祿山專制河朔,其中契丹委任尤重。一國之權,十得二、三。行軍用兵,皆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