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大時代之沒落【唐中葉以後政治社會之各方面】

盛唐的光輝,終於因安、史之亂而沒落。自此以往,唐室政治,常在黑暗與混亂的狀態下敷衍或掙紮。

一、唐中葉以後之藩鎮

唐自安、史之亂以後,武夫戰卒,以功起行陣,互為侯王者,皆除節度使。由是方鎮相望於內地,大者連州十余,小者猶兼三、四。自國門以外,幾乎盡是方鎮的勢力。而此等武人中,多半又是歸化的胡人。

開元前,胡人為節度使者二人。天寶間九人,肅宗時八人,代宗時九人,德宗時十七人,憲宗時七人,穆、敬、文、宣時共十二人,懿、僖時十二人,昭宗時九人,先後共八十四人。

此等胡人,大抵全未受到國家好好的教育,而驟付以極大的權任。他們中間好一點的,是傲慢不受命令,壞的便生心反叛。

著者如李光弼,【本營州契丹,其父始仕中國,在武後時。】與郭子儀齊名,封臨淮王,知河南、淮南東、西、山南東、荊南五道節度行營事。吐蕃寇京師,不赴援。拜東都留守,不就任。晚節不終。【因與宦官魚朝恩、程元振嫌隙。】又如仆固懷恩,【鐵勒人,其祖始仕中國,在貞觀時,世襲都督。】,一門死王事者四十六人,封大寧郡王,官至尚書左仆射,兼中書令,河北副元帥,節度使。【又進拜太保。】恐賊平寵衰,請裂河北分大鎮以授安、史余孽,遂成後患,而懷恩自身亦終於一反。

在戡平安、史的功臣,尚且如此,至於安、史余孽得授節鎮者,更不堪問。

唐平安、史,本未能搗其巢穴。

至德元年李泌語肅宗:“令李光弼自太原出井陘,郭子儀自馮翊入河東,則史思明、張忠志不敢離範陽、常山,安守忠、田乾真不敢離長安。以兩軍縶其四將。又敕子儀勿取華陰,使兩京之道常通。然後以所征兵軍於扶風,與郭、李互出擊之,使賊往來疲於奔命。賊至則避其鋒,去則乘其弊。不攻城,不遏路。然後命師並塞北出,與李師南北掎角,取範陽,覆其巢穴。”時肅宗以太子受禪位,急欲收復兩京,自見功,遂不用。

又以封其降將,遂成河北之藩鎮。

一、成德――有恒、趙、深、定、易諸州。

始封張全忠,賜名李寶臣,【本範陽內屬奚人。】更二姓,傳五世,至王承宗【契丹。】入朝。明年,王廷湊【回紇。】反,傳六世。

二、盧龍――有幽、莫、媯、檀、平、薊諸州。

始封李懷仙,【柳城胡。】更三姓,傳五世,至劉總入朝。六月,朱克融反,下歷八姓,多以牙將偏裨殺主自代。

三、魏博――有魏、博、德、滄、瀛諸州。

始封田承嗣,【盧龍人。】傳五世,至田弘正入朝。十年復亂,更四姓,傳十世。

此即所謂“河北三縝”。彼輩皆擁勁卒,自署吏,【諸州、縣各置鎮將領事,收刺史、縣令權。】不貢賦,結婚姻,相聯結。

四、淄青――在河南道東部,有淄、青、齊、海、登、萊、沂、密、德、棣諸州。


始封李懷玉,賜名正己,【高麗人。】傳五世而滅。

又其次有滄景、宣武、彰義、澤潞等,各傳三、四世不等。

田承嗣在魏博,舉管內戶口壯者皆籍為兵,惟使老弱耕稼,數年間有眾十萬。又選其驍健者萬人自衛,謂之“牙兵”。其它諸鎮率類此。

至德宗時而第一次事變起。

初,田承嗣卒,【代宗末。】由李寶臣請以其侄田悅繼。及是李寶臣卒,子惟嶽謀襲位,自為留後,田悅為代請,不許。田悅、李惟嶽、李正己聯合叛命。李正己卒,子納襲位。惟嶽將王武俊【契丹人。】殺惟嶽降,嗣又叛。又加入盧龍朱滔,舉滔為盟主,各自稱王。【滔、冀王。悅,魏王。俊,趙王。納,齊王。】命淮西節度使李希烈【遼西。】討之,而希烈亦擁眾反。【號建興王,天下都元帥。】五賊株連半天下。朝廷又發涇原兵討之,以未得厚賜,不滿,亦反。擁朱泚入長安,德宗奔奉天,下詔罪己,大赦王武俊、李納、田悅、朱滔,專討朱泚。

自此朝廷遂行姑息之政。

李納卒,子師古立;法武俊卒,子士真立。諸鎮惟去王號,專擅益驕,而朝廷益弱。【德宗在位二十六年,志大才小,心褊意忌,姑息藩鎮,聚斂貨財,委任宦官,皆其弊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