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軍國鬥爭之新局面【戰國始末】

春秋以下,【自周貞定王二年,即魯悼公元年始。】迄於秦始皇二十六年統一告成,其間共二百四十六年,後世目為“戰國時期”。

一、戰國年歷及分期

本時期的歷史記載,因秦廷焚書,全部毀滅。西漢中葉司馬遷為史記,已苦無憑。

史記六國表自序曰:“秦既得意,燒天下詩、書,諸侯史記尤甚,為其有所刺譏也。其後詩、書復見。【此以流布民間,故雖經秦火而未絕,春秋及左傳等皆幸存。】而史記獨藏周室,以故滅。【此雲藏”周室者”,乃以偏概全之辭,當時各國史記各藏其國政府,而民間無流傳,故一火而滅也。】獨有秦記,不載日月,其文略不具,然亦有可頗采者。余因秦記,踵春秋之後,起周元王,表六國時事。”按,史公本秦記表六國時事,本屬不得已。惟秦自孝公以前,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中國諸侯以夷翟遇之。【此亦史記語。】其時秦與東方各國交涉既疏,故秦記載東方事必略而不免於多誤。今六國表於秦孝公前幾於無事可載者以此。至宋司馬光為通鑒,托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自左傳終至通鑒始,中間缺去六十四年,無詳確之編年史。又通鑒雖托始周威烈二十三年,而記載殊疏略,至周顯王三十五年【魏、齊會徐州相王之歲。】以下,記載始可得而詳。故顧炎武日知錄謂此一百三十三年,史文缺佚,考古者為之茫昧也。

晉代【太康時。】於汲縣古冢【當時考知系魏襄王冢。】發見竹書,【共七十五車。】內有紀年十五篇,實為未經秦火以前東方僅存之編年史,惟後亦散失。【今世流傳之竹書紀年,乃宋後蒐輯之本,多有改亂。】

因此本時期史事,較之上期,【春秋時代。】有些處轉有不清楚之感。【著者曾據紀年佚文,校定史記六國表,增改詳定不下一、二百處,因是戰國史事又大體可說。惟頗有與史記相異處。一切論證,誶所著先秦諸子系年一書。此下論戰國大勢,即據此書立論,故與舊說頗不同。讀者欲究其詳,當參讀該書也。】

大略言之,本時期歷史,又可分為前、後兩期。

第一期是周代宗法封建國家之衰滅。

此承春秋晚期大夫專政之局面而來。晉分為三家,【魏、韓、趙。】齊篡於田氏,【田氏本陳公子,因亂奔齊,“田”、“陳”同音之轉。】魯則三桓強於國內,公室僅如小侯。衛勢日削,自貶其號曰侯。吳滅於越,陳、蔡滅於楚,鄭滅於韓、史記所譜春秋十二諸侯,能繼續保持其重要地位者惟楚、秦二國而已。【越、宋雖存,於戰國全時期不甚重要。】大抵春秋宗法封建國家之文化,最高者為魯、衛兩國,【魯得周室大量文物之分封,衛則承襲殷商舊都之流風余韻。故詩經所收十五國風,以邶、鄘、衛為盛。河北之衛雖為狄破而遷河南,惟文化依然可觀。故孔子曰:“魯、衛之政,兄弟也。”又曰:“衛多君子。”孔子出亡在外十四年,大半淹留在衛國。】其次為齊,【故孔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孔子弟子,魯、衛最多,次則齊人。】又其次為晉。【故孔子曰:“齊桓公正而不譎,晉文公譎而不正。”孔門弟子,晉籍甚少,孔子亦未過其境。】秦、楚則自始即以蠻夷見於諸夏。【春秋時期群目楚人為蠻夷,以楚主武力兼並最烈,與諸夏宗法封建勢力根本相沖突也。及戰國中期以後,群目秦人為夷翟,而再不見斥楚為蠻夷者,因其時抱兼並野心者乃秦,而楚人則久與東方諸國聯盟一體也。可見當時所指斥為夷翟者,並非就種族血統立說。】

魯、衛以文化維持當時宗法封建國家之傳統尊嚴,齊、晉則以武力維持當時宗法封建國家之傳統地位。 楚、秦則代表相反對之一種勢力也。諸國中受封建傳統文化束縛愈深者,其改進愈難,故魯、衛遂至積弱不振。其受封建傳統文化束縛較淺者,其改進較易,故齊、晉相繼稱霸於春秋,亦不能如魯、衛之久保其君位之傳統,而見篡於大夫;而經君統篡弒以後,更得急速改變其國家之內部組織,自宗法封建國家激轉而為新軍國,秦、楚則以受封建傳統文化之熏陶更淺,故其國家可以不經內部君統篡易而亦追隨改進為新軍國焉。

最要的是齊、晉兩國之君統篡易,維持春秋以來二百數十年封建文化之霸業,遂以中歇。【“諸夏親昵,尊王攘夷”之後面,有一姬、姜宗姓之觀念。及晉、齊篡奪後,此觀念遂不復有。】

諸夏和平聯盟之鎖鏈已斷,各國遂爭趨於轉換成一個新軍國,俾可於列國鬥爭之新局面下自求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