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這座城沒有不戰而降

對不起,這個故事,可能會讓你有點憋屈,我一度想放棄,因為自己寫著也覺得很憋屈。但是,最終還是想寫出來,讓更多人知道,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知道那一場在一座城市發生的大屠殺。在此之前,我們都覺得是一場一槍未放、束手待斃的潰敗,但事實上,並不是。這座城市,並沒有不戰而降。

1

1937年12月7日,淩晨5點45分。

南京的明故宮機場起飛了一架飛機。在那架名為“美齡號”的飛機上,坐著的是蔣介石。

此時的南京城外,日軍已準備正式攻城。

在此之前,蔣介石的軍艦一直停在江面上,他希望通過這個信號,告訴南京的守軍:我一直和你們在一起。

但如今,他要坐飛機先走了。

飛機飛離南京的時候,沒有人知道蔣介石當時的心情。但從南京外圍陣地前幾日的戰況來看,蔣介石可能會有點後悔。

電影《南京!南京!》劇照

因為當初是他力主死守南京的。

2

就在1937年11月20日,日本人得到了一個令他們大為震驚的消息:中國國民政府宣布,將中國的首都從南京遷走,轉到重慶。

剛剛取得淞滬會戰勝利的日本人,一直憋著股勁,要趁勢拿下離上海只有300多公裏的中國首都南京,進而使中國政府徹底屈服,坐下來談投降的條件。

但現在,中國人卻宣布遷都了!這是要“奉陪到底”的意思啊!

那麽南京還打不打?當然要打!在淞滬會戰中已經殺紅了眼的日本人,早已視南京為囊中之物,日軍的第十軍司令柳川平助和上海派遣軍總司令松井石根,甚至在沒有得到參謀本部允許的前提下,爭相向南京進發,企圖奪取頭功。

11月28日,在一片少壯派軍人“南京!南京!”的呼喊聲中,本想停止進軍開始和中國談判停戰條件的日軍參謀本部,最終批準了進攻南京的命令。

日本人決定打南京了,那中國人守不守?

一直力主進攻南京的松井石根,進入南京後縱容了南京大屠殺。戰後被遠東軍事法庭判處絞刑

蔣介石為此專門召開了一個高級將領的內部會議。

時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的李宗仁態度最明確:南京不能守!

李宗仁的理由其實很站得住腳:南京雖然是十朝古都,又是首都,意義非凡,但現在從戰術上說已經是個絕地,敵人可以三面合圍,而南京北臨長江,又無路可退。另一方面,南京現在的守軍,全是從淞滬戰場上潰退下來的中國軍隊,兵源不足不說,士氣還受到了沉重打擊,根本受不住。

李宗仁的建議是:宣布南京為不設防城市,避免敵人找借口屠殺平民。中國軍隊主力撤到長江兩岸,讓日軍空得南京一城,沒有實際意義。

對於李宗仁的這個提議,時任參謀本部副參謀長,主持制定整個抗日計劃的“小諸葛”白崇禧非常贊同。

李宗仁和白崇禧同為桂系,意見自然一致。而蔣介石自己的親信,剛剛從淞滬戰場上撤下來的淞滬會戰前敵總指揮陳誠同樣也堅決反對守南京,他同樣認為南京孤立,要塞設施簡陋,軍隊士氣低下,不宜死守。他認為日軍在“戰略上已經失敗”(即放棄從北向南,改由從東向西打),那麽中國軍隊應該迅速撤離戰場,開始持久抗戰。

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唐生智

蔣介石的智囊,時任軍令部第一廳廳長的劉斐揣摩出蔣介石的意思。劉斐的意見,算是稍微給了蔣介石一點面子:象征性地防守一下。

劉斐認為,南京是孤城,守肯定是守不住的,但南京畢竟是首都所在,又不能不做任何抵抗就放棄,所以他的建議是,用十二個團,最多十八個團,象征性抵抗一下就主動撤退吧。

蔣介石一直不吭聲。

這時候,有一個人站了起來,朗聲說:“南京是我國首都,為國際觀瞻所系,又是孫總理陵墓所在,如果放棄南京,將何以面對總理在天之靈?”[1]

蔣介石點頭:“南京還是要守一下的。”

那個發言的人,叫唐生智。

3

唐生智,湖南東安縣人,出生於名門望族,祖父唐本友,官拜清朝廣西提督。

因為政見不和,唐生智一生有三次反蔣,其中兩次導致蔣介石下野。但最終兩人握手言和。不過無論如何,唐生智肯定不是蔣介石的嫡系。

唐生智常年信佛,人稱“佛教將軍”,但他的部隊,其實戰鬥力很強。北伐戰爭時期,以唐生智的湘軍第四師改編的國民革命軍第八軍,是整個北伐部隊裏戰鬥力最強的部隊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