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這座城沒有不戰而降(第4/4頁)

根據突圍計劃,能從下關碼頭撤退的,只有宋希濂的第三十六師(當時該部隊負責防止其他部隊逃跑,維持碼頭秩序)、憲兵部隊、司令部直屬部隊以及負責掩護的第十軍。而其他的部隊,都應該從自己的陣地往東、南、西正面突圍。

但是,唐生智下了一個口頭命令:允許第七十四軍、第八十七師、第八十八師以及教導總隊由下關碼頭北渡長江。

這些部隊,都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

而這個口頭命令,也給其他部隊不按照計劃突圍提供了一個最好的借口。

一場大混亂,由此爆發。

日軍坦克列隊由中華門進入南京。城墻上的四個字是“誓復國仇”

10

12月12日晚,混亂之夜。

唐生智沒有踐行當初“與南京共存亡”的誓言,坐上早就準備好的船,到達了江對岸的浦口。

司令官先跑了。

而唐生智沒有想到的是,就在他會議上布置突圍計劃之後,整個南京守軍就陷入了混亂。

有的部隊長官,回部隊做了布置,就立刻率軍撤離了陣地;有的長官只是打了個電話,部隊都沒回,自己就先走了;還有的長官,甚至沒通知自己部隊,自己就走了。

沒有協同,沒有掩護,之前還拼死抵抗的中國軍隊,瞬間全部放棄了陣地,爭相撤退。

被命令固守烏龍山要塞的第十軍,在軍長徐源泉的帶領下,在突圍會議一結束就放棄了陣地,北渡長江。而烏龍山要塞俯瞰下關碼頭,一旦陣地丟失,日軍可以直接用炮火封鎖碼頭和長江江面。

原本是擔任掩護南京守軍撤退的第十軍,居然成了第一支撤退的部隊。

下關碼頭成了逃生的唯一通道,卻也成了人間的煉獄。

各路撤退的部隊蜂擁通過必經之路——只剩一個門洞的挹江門。部隊之間互不相讓,吵罵不斷,和維持秩序的三十六師幾乎發生火並。而前文提到的那個用汽油燒死日軍的教導總隊團長謝承瑞,竟然在這場擁擠中被活活踩死。

到了碼頭,成千上萬的士兵卻發現,江面上空空如也,只有兩三條渡船——為了表達破釜沉舟的決心,唐生智在開戰前就把所有船只都收繳了。

那些無船可乘的官兵,要麽抱著木桶、木板跳入江中,要麽索性直接開始遊泳。但那個時候,日軍的軍艦已經趕到了,在江中漂流的成千上萬的中國士兵,成了活靶子,被不斷掃射,一時之間,江面上全是浮屍。

而發現已經不可能渡江的官兵們,只能放下武器,一批批地成了日軍的俘虜。

被俘虜的國軍官兵

南京陷落的第二天,日本內閣首相近衛文麿在新聞發布會上,針對南京守軍堅持不肯投降的行為說:“不但中國軍人,包括所有中國人,都是‘不可救藥’的劣等人。”

於是,日軍“拒絕對中國施用國際法”。[2]

一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就此開始。

饅頭說

南京究竟應不應該守,當時確實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從戰略上,毫無疑問應該放棄,但從政治影響上,卻又不能輕易放棄。

但是無論戰略是否欠缺,戰術是否失當,指揮官跑了沒跑,那8萬死守南京的中國將士,不應該被今天的我們忘記。

他們並沒有不戰而降,他們也希望能保衛自己的首都,哪怕毫不猶豫地獻出生命。

1937年12月7日,日本不顧一切發動了南京戰役,隨即獲得了一個他們認為的巨大勝利。

但是他們錯了。他們以為中國會就此屈服,其實絕不可能。正相反,他們進一步陷入了中國戰場的泥沼,直到戰敗,再也沒能抽身而退。

很巧,四年後的1941年12月7日(美國夏威夷時間),日本人又認為獲得了一個巨大的勝利——他們成功偷襲了珍珠港,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

但是他們又錯了。他們以為美國會就此低頭談判,但美國那台超級巨大的戰爭機器,反而因此開始全力開動,並且一發不可收拾,直到日本無條件投降為止。

在戰略判斷上,日本從來都是輸家。

不過,“12月7日”這個日子,應該總是會被日本的軍國主義者念念不忘的吧?

那麽他們是否會知道33年後的一個“12月7日”?

1970年12月7日,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訪問波蘭,在華沙的猶太人殉難者紀念碑前,這位總理雙膝跪地,誠懇道歉。

這麽多年過去了,中國,以及亞洲那麽多國家,卻依然還在等待。

[1] 《正面戰場·南京保衛戰——原國民黨將領抗日親歷記》,唐生智、劉斐等著。

[2] 《真相——裕仁天皇與侵華戰爭》,【美】赫伯特·比克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