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球”陰影下的“小山智麗事件”(第3/3頁)

2008年,中國改革開放30年,《南方人物周刊》曾做過這樣一項調查:你心中影響時代的30位中國人都有誰?

在這份30人的名單中,居然出現了一個可能早已不為90後知曉的乒乓球選手的名字——

當然,是她的中文名字:何智麗。

饅頭說

想和大家說兩個小故事。

第一個故事,發生在2005年,第48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在上海舉行。當時我作為記者,在一次聚會上,碰到了兩個在中國乒乓球歷史上足以留名的人。一個是莊則棟,另一個,就是小山智麗。

我和小山智麗沒說幾句話,就記得她穿的是職業套裝,妝容得體(當時她已和丈夫離婚,因為對方出軌)。

一位記者同行告訴我,之前何智麗去上海某小學參加活動,與一位區領導“切磋切磋”,結果何智麗打得非常認真,一個球也沒讓領導贏。

我聽到這個就笑了起來,這可能就是“性格決定命運”吧。

然後我就想起了陳靜後來回憶何智麗的話:“現在想想,讓球確實不應該,尤其當時比賽少,拿冠軍的機會多難得啊!這次讓掉了,下次就不知道要等到何時了!”

每個運動員,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機器。渴望獲勝,應該,也必須是每個職業運動員的本能吧。

第二個故事,發生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女子乒乓球單打決賽,我在現場。

那場球,在一個頗大的體育館裏舉行,票價出乎意料的貴——一個球館角落的位置,票價居然是125英鎊。那個位置,根本就看不清場中央的球台,很多細節只能通過球館的LED大屏幕觀看。

關鍵是,那是一場沒有懸念的中國球員的內戰——李曉霞對陣丁寧,但場館依然爆滿。

我懷著好奇的心情,專門采訪了一位坐在那個角落位置的英國男子,30多歲,我還記得他叫艾倫。

我問艾倫,你平時打乒乓嗎?他回答,有時會打。

我又問他,你認識決賽的兩個中國選手嗎?他靦腆地搖了搖頭,說不太熟悉。

我說那你為什麽要買那麽貴的票來看?他說,因為中國的乒乓球是世界最強的,他希望帶著家人,到現場來感受一下。

然後艾倫的兒子、女兒、妻子,忽然集體冒了出來,在旁邊的座位一起向我打招呼。

當時我在心中默默計算票價的總和。

那場比賽,李曉霞最終4比1獲勝,丁寧眼淚都快流出來了,比賽結束後,連手都沒和李曉霞握。

當時我就想,應該是場真打,不存在讓球吧。

因為如果這是一場讓球,我實在無法面對艾倫一家熱情的加油呼喊和掌聲。

第一個小故事說的是運動員,第二個小故事說的是觀眾,這兩個小故事,就是我對“讓球”的態度。

[1] 《光明日報》,1994年10月14日,特派記者羅京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