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年過去了,我們為什麽沒有再回月球?(第3/4頁)

比如據說在“阿波羅11號”首次登月時,阿姆斯特朗發現月球表面有23個人類赤足的腳印。

也有人公布過據說是從月球表面發來的照片,照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類似金字塔的建築,以及有明顯人工痕跡的環形山。

這張照片的真實性存疑

1987年3月,有一張據說是蘇聯人造衛星從月球背面發回來的傳真照片,照片顯示,有一架“二戰”時期的美制老式轟炸機,停放在月球的隕石坑邊,機身機翼都有明顯的美國空軍標志,有人推測可能是外星人擄到月球上去的。

1988年,該位置的飛機失蹤了。

還有,每逢碰到無法解答的問題,總有人會把“大神”尼古拉·特斯拉[1] 給搬出來。有狂熱的特斯拉支持者宣稱,美國用來發射登月飛船的“土星五號”火箭推進器的原理圖,是特斯拉設計的。特斯拉去世後,這機器沒人會修,所以就永遠無法登陸了。

值得指出的是,以上這些說法,都從沒有得到過官方的認可,也沒有可靠的來源和出處。

9

但是你不能怪民間有各種各樣的猜測是不是?

因為月球對於我們人類來說,那麽近又那麽遠,那麽親切又那麽神秘,探月工程的中止,自然會引起無數人的猜疑和推測。

那麽真正讓美國停止探月工程的原因又是什麽呢?

目前比較可信的說法,還是時代的變遷,使得美國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先看當時為什麽登月,為什麽能登月。

首先,是政治環境逼出來的。

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初期,是“美蘇太空爭霸”的高潮時期,蘇聯人要面子,美國人也要面子。1966年,美國宇航局獲得了有史以來最高的政府預算撥款,這筆撥款占到當年美國聯邦政府預算開支總額的4.5%,合計59.33億美元(大約相當於今天的430億美元)。有了大把的錢,才能辦好登月的事。

其次,政治環境需要美國爭氣,經濟環境也給了美國底氣。

1961年,“阿波羅計劃”獲得了批準。當時,美國正處於西方經濟學家公認的“黃金時代”。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經過從1961年的5000多億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10 000多億美元;1965—1970年美國的工業生產以接近18%的速度增長。1970年的美國擁有世界煤產量的25%,原油產量的20%,鋼產量的25%。1971年美國擁有汽車1.11億輛,83%的家庭至少擁有一輛汽車。1970年美國農產品比1950年增長了2倍,一個農民能養活47個人。

這樣經濟的底氣,也讓美國宇航局有資格獲得那麽多的預算。

再看為什麽現在不登月了。

第一,政治意義大減。“冷戰”結束了,對手崩潰了,美國的登月計劃意義就減小了許多。據說到了阿波羅15、16、17號的時候,發射直播不是每個人都有興趣看了。

第二,還是經濟。從1973年的“石油危機”開始後,美國的經濟就再也沒有回到過“黃金時代”,美國宇航局的預算開始逐年減少,根本無力支撐起登月那麽龐大的計劃了(1966年的預算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巔峰)。

據統計,當時“土星五號”火箭發射13次,總共花了65億美元,平均每次5億美元。總耗費相當於現在的1500億美元,每次僅發射就耗費115億美元(可以造一艘超級航母)。

2001年至2014財年,美國在反恐上耗費的預算是1.6萬億美元(美國國會研究所數據),這也是一個側面原因。

第三,還是要看經濟投資回報比。

如果耗費巨大,但有回報,那也可以接受。但從目前來看,登月的耗費成本實在太大,在短時間內根本無法獲得經濟回報。

所以曾有人說,如果現在人類具備了月球開發和居住能力,誰先上去就立刻能瓜分月球地盤開始殖民,瞬間就會有10個以上的國家擁有登月能力。

基於此,美國宇航局的重心發生了轉變——他們不是不再探索太空了,而是搶在蘇聯人之前出完風頭之後,就換方向了:在有限的預算裏,美國宇航局把投入的重點轉向了天空實驗室、航天飛機研發以及大量的無人探測器和衛星。

總的來說,我們總覺得美國停止登月,總有天大的秘密,但很有可能,原因就是那麽簡單。

10

那麽人類還會重登月球嗎?

其實每個人都相信,答案是肯定的。

正如本文開頭,“阿波羅17號”的指揮長尤金·塞爾南那段話的末尾:“我們即將從陶拉斯—利特羅地區離開月球,正如我們從這裏踏上月球。上帝保佑,我們將會回到這裏,帶著所有人類的和平與希望。”

饅頭說

又想起了瑪麗·尤肯達修女1970年寫給NASA的恩斯特·斯圖林格博士的那封信,以及博士那封著名的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