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沒有軍銜,但人人稱他“將軍”(第2/4頁)

當時的東北抗聯,有“南楊北趙”的說法。“北趙”說的是另一位名將趙尚志,“南楊”說的就是楊靖宇——“楊靖宇”這個名字,是在1932年改的,因為“靖宇”在朝鮮話裏有“驅除外敵”的意思。

趙尚志打仗的特點是又猛又狠,而楊靖宇的特點是靈活多變,尤其擅長遊擊戰。面對強大的關東軍,抗聯一改之前“東北抗日義勇軍”以陣地戰為主的打法,而是遵循了“敵進我退,敵亂我打”的遊擊戰術,搞得關東軍和偽滿軍隊相當頭疼。

據當時日偽統計機關統計,僅1935年,東北抗聯就在東北三省各地發起大大小小戰鬥39 105次,截至1940年,共發動大小戰鬥近7萬次。根據日本外務省發布的統計數據,日本在東北共損失近27萬士兵,其中減去蘇聯方面宣布殲滅的8萬人,剩下的18萬,應該就是東北抗聯和其他抗日義勇軍的功勞。最巔峰時期的1941年,東北抗聯在東北三省牽制了76萬日軍(實事求是地說,日本人的另一大任務是防禦蘇聯)。

漸漸地,關東軍把矛頭集中指向了東北抗聯總指揮楊靖宇。

楊靖宇當時讓關東軍恨到什麽地步,從日本當時的記錄可以看出來:從1938年開始,日本關東軍司令部調集了6萬人的部隊和警察大隊,專門“剿殺”楊靖宇(東北抗聯巔峰時期不過3萬人),當時下達的命令是:看到抗聯和其他隊伍,其他放過,只打抗聯;看到抗聯隊伍裏有楊靖宇的隊伍,其他放過,只打楊靖宇的隊伍。

同時,關東軍開始檢討原來的作戰思路,做出三點改變:

第一,在抗聯出沒的地區,進行武裝屯田移民和保甲連坐,每二三百戶居民就用鐵絲網圈起來居住,設崗樓和巡警,老百姓進出不得攜帶多余食物和衣物,斷絕抗聯和當地百姓的一切聯系。

第二,只要發現抗聯隊伍,就緊緊咬住跟著打,一刻也不放松,逼迫抗聯隊伍不斷分兵突圍,越打越小。

第三,改變以前的濫殺政策,招降和優待抗聯的叛變分子。

事實證明,這三點都起到了作用,而最起作用的,就是第三點。

叛徒的殺傷力,永遠都是驚人的。

4

1938年7月,楊靖宇麾下東北抗聯第一軍第一師師長程斌,叛變投敵。這是第一個“重要”叛徒。

程斌是楊靖宇的愛將,有“小楊靖宇”之稱,打起仗來又狠又準。關東軍抓了程斌的母親,脅迫他下山投降。

程斌最終選擇投降,但他不是一個人,而是拉了手下115個人,帶了大量的槍支彈藥,包括現金,下山投降。

偽通化省警務廳廳長岸谷隆一郎為程斌舉行了一個盛大的歡迎儀式,宣布成立“程斌警察大隊”,岸谷隆一郎還把自己的軍刀贈給了程斌。

程斌投敵後立的第一個“大功”,就是帶著日本人摧毀了蒙江縣(今靖宇縣)境內70多個楊靖宇設立的密營。密營是抗聯存放糧食、布匹、藥品和槍械的秘密營地,在失去當地百姓的後勤支持後,密營是抗聯的生命補給線。

一夜之間,楊靖宇的隊伍陷入了彈盡糧絕的絕地。

1939年秋天,關東軍開始對楊靖宇部隊展開全面掃蕩,打先鋒的,就是岸谷隆一郎手下的10個偽警察大隊——包括程斌在內,10個偽大隊長,都是叛徒。

程斌對楊靖宇和東北抗聯的戰術和路線實在太熟悉了,他甚至只看地形就知道楊靖宇部隊接下來會轉移到哪裏去。在這個過程中,東北抗聯蒙受了巨大損失,減員嚴重。

1940年1月,楊靖宇的部隊彈盡糧絕,在零下20多度的冰雪環境下,他們開始用布包著腳在雪地裏前行,餓了只能啃樹皮。為了解決部隊補給,楊靖宇命令大部隊北上突圍,自己帶著貼身的十幾個戰士,繼續與敵人周旋。

抗聯的密營

1月22日,第二個“重要”叛徒出現了。楊靖宇的警衛旅參謀丁守龍被偽通化省警察大隊捕獲,隨即變節,楊靖宇的隱蔽位置、兵力情況被日軍獲知。包圍圈大大縮小。

2月1日,第三個“重要”叛徒出現了。楊靖宇警衛員張秀峰攜大量經費和一些絕密文件投敵。張秀峰是楊靖宇從小養大的,兩人情同父子。張秀峰的叛變大大出乎楊靖宇的意料。更關鍵的是,張秀峰透露了楊靖宇的突圍路線和意圖,致使日軍的包圍圈進一步縮小,幾乎已經可以精準定位到楊靖宇。

2月22日,楊靖宇碰上了漢奸,這一次的出賣,是致命的。

這一天的上午,孤身一人,已經5天5夜沒吃過東西的楊靖宇(他的兩個警衛員下山買糧時犧牲),在保安村以西五裏的山裏,終於等到了4個砍柴的“村民”。其中的一個“村民”,是偽軍的排長,叫趙廷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