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佛教中國化 改變中國(第2/2頁)

更有趣的是,飲茶甚至跟科舉和禪宗一樣,也是肇於高宗之時,成於玄宗之代,極於德宗之世——坐禪的僧人帶頭喝茶,禪宗流行後成為風氣,最後在德宗時代有了陸羽《茶經》。茶與禪的關系,豈非該有更為深刻的理解?[35]

難怪趙州和尚的名言是“吃茶去”。

◎ 科舉、茶與禪

  唐高宗時期 唐玄宗時期 唐德宗時期
科舉制度 承襲隋制並完善 科舉成為定制 科舉全面盛行
茶道 茶正式成為飲料 飲茶成為風氣 陸羽《茶經》問世 茶道流傳日本
惠能成為六祖 南宗成為正統 懷海進行宗教改革 禪宗大行其道

顯然,禪宗的中國化相當成功。他們豈止中國化,也是化中國。事實上,越到後來,禪宗就越是成為中華文明不可分割的部分。唐詩、宋詞、元曲、山水畫、明清小說,處處可見禪宗的影子。就連慷慨縱橫不可一世如辛棄疾,那“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不也禪意盎然嗎?[36]

然而禪宗只可能向儒學靠攏,不可能變性。畢竟,儒家要修齊治平,禪宗卻只要心境湛然。他們甚至與道家也不可能融為一體,卻一定會跟儒道兩家爭奪人心。這就最終要逼出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來,只不過這是後話。

其實,這裏面有得有失。

禪宗最大的正面意義,是豐富了中華智慧的寶庫。他們強調的頓悟成佛,以及留下的機鋒公案,都提供了一種看待問題的新方法和新視角,即不要執著,不要拘泥。這就在老子的反向思維和莊子的詩性思維基礎上又進了一步。後世許多學者和思想家以禪為喻、借禪說理,並不足為奇。

其次,禪宗讓我們明白了智慧與知識的區別——知識屬於社會,智慧屬於個人;知識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啟迪。因此,他們只要求學佛的有慧根,開悟的有機智,卻從不提供標準答案。相反,那些公案和禪偈是不妨反復琢磨的。比如寶劍出匣那段話,便可以有多種解讀。中國人原本就善於領悟,長於鑒賞,現在更是升級,就像學會了品茶。

最後,但並非最不重要的是:我們民族從此建立了一種對待外來文化的模式:以我為主,洋為中用。任何外來文化進入中國,都必須中國化,否則就沒有容身之地。這可是屢試不爽的。從佛法西來到西學東漸,都如此。

然而正是禪宗創造的這一模式讓我們錯失良機,造成了思想文化領域和心理素質方面的巨額虧欠,直至今天都無法還清債務,補足功課,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然而要討論這樣一個重大話題,卻必須有全球視野。因為只有在那廣闊的歷史背景中,我們才能看清文明的走向。

[27]關於“即心即佛”,見《達摩血脈論》:即心是佛,亦復如是。除此心外終無別佛可得;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又《祖堂集·馬祖傳》 稱道一每謂眾曰:汝今各信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道一禪師塔鳴並序》稱道一常說:佛不遠人,即心而證。

[28]見《五燈會元》卷二。

[29]見《五燈會元》卷三。

[30]見《五燈會元》卷七。

[31]見《五燈會元》卷五。

[32]見《五燈會元》卷八。

[33]見《紅樓夢》第二十二回。

[34]關於禪宗的影響,請參看張中行《禪外說禪》。

[35]據朱大渭等《魏晉南北朝社會生活史》、李斌城等《隋唐五代社會生活史》,中國人飲茶大約開始於漢,卻是作為藥用。魏晉時開始變成飲料,因為有助於清談,但直到唐初在北方仍不普及。唐玄宗開元以後,由於僧人坐禪的需要,飲茶蔚然成風。至唐德宗時,終於出現世界上第一部飲茶專著,即陸羽的《茶經》。關於茶與禪的關系,研究成果甚多,僅論文就有一千三百多篇,但似乎無人提及與科舉和禪宗的同時同步。

[36]見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另,《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辛棄疾詞“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