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禪 禪宗故事

佛祖在靈山說法那天,不知道有沒有花。[6]

照理說是有的,而且應該從天上掉下來。南梁高僧雲光為梁武帝說法時,就曾感動得花兒在空中繽紛而降,叫“天花亂墜”;東晉高僧道生在虎丘山講經時,山上的石頭都連連稱是,叫“頑石點頭”。釋迦牟尼,當不亞於此吧?[7]

不管怎麽說,佛祖“拈花示眾”了。

他拿起一朵花給大家看。

沒有人明白這是什麽意思,只有弟子摩訶迦葉(葉讀如社)破顏微笑。於是佛祖說,從今天起,我另外開辟一條傳法的途徑,什麽話都不說,只靠相互之間的心心相印。這個新的法門和宗派,現在交給摩訶迦葉。[8]

禪宗,就這樣在會心一笑中誕生。

它的宗旨,則是“不立文字,見性成佛”。

但這故事靠不住。因為釋迦牟尼創教,跟耶穌基督和穆罕默德一樣,從來就靠言說。佛經也像《古蘭經》,是弟子們記錄整理出來的,所以往往開頭就說“如是我聞”,意為“我是這樣聽佛祖說的”。摩訶迦葉也不是什麽“道體心傳”的開創者,反倒是將佛經編纂成書的發起人。[9]

實際上,禪宗是中國佛教的宗派,印度佛教並沒有類似的主張。禪(Dhyana)的本義是靜慮,與定(Samadhi,專注)合為禪定,跟鮮花和微笑八竿子打不著,也沒有什麽“教外別傳”的意思。因此,不但摩訶迦葉的故事是編出來的,就連將菩提達摩尊為中國禪宗初祖也頗有可疑。

外來和尚菩提達摩(Bodhidharma,又譯菩提達磨)倒是確有其人,而且見過中華皇帝,時間是在梁武帝第一次舍身同泰寺的公元527年(南梁普通八年)。當時這位最大的佛教贊助商正志得意滿,因此開口便問自己有何功德。

菩提達摩說:並無功德。

據西安碑林碑刻(局部)繪。菩提達摩的弟子除了慧可,還有道育、僧副、曇林等。

沒人想到會有這樣的回答,菩提達摩卻理直氣壯。因為學佛原本為求解脫,梁武帝卻要求福報,豈非南轅北轍?如果捐了錢就要得好處,跟做生意又有什麽兩樣?

梁武帝卻死不開竅。他問:如何是真功德?

菩提達摩說:這個世上求不來。

梁武帝又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

菩提達摩說:空寂孤獨沒有聖。

梁武帝再問:回答朕的是什麽人?

菩提達摩說:我不認識。[10]

這就無異於雞同鴨講,兩個人只好分道揚鑣。梁武帝繼續去種他的福田,菩提達摩則去嵩山少林寺面壁。據說,他是站在一根蘆葦上渡過長江的,叫“一葦渡江”;在那個山洞裏一動不動坐了很久,叫“面壁九年”,直到一位僧人為了拜他為師在大雪中站了一夜,還砍斷了自己的左臂。

據北宋黃庭堅書《達摩頌》碑拓片。

那個僧人就是慧可。

達摩問:你如此這般,要求什麽?

慧可說:我心不安。

達摩說:把心給我,我幫你安。

慧可說:我的心拿不出來。

達摩說:我已經給你安好了。

於是慧可豁然開朗。

得到真傳的慧可成為菩提達摩的衣缽傳人——達摩在臨終前把一件袈裟和一個缽盂傳給了他。袈裟是木綿的,所以叫木綿袈裟。木綿不是木棉(英雄樹),而是棉花。那時棉花還沒有傳入中國,中國只有絲綿。於是,印度才有的棉花便被稱為“木綿”,意思是從植物那裏得到的“絲綿”。

慧可得到的衣缽非同小可,據說是釋迦牟尼佛祖交給摩訶迦葉,又經過二十八代傳到菩提達摩手裏的。這當然是故事傳說,卻並非沒有意義。因為禪宗是宗派不是學派。學派只需要思想觀點一致,宗派卻還要有組織關系。它需要一代又一代名正言順地傳下去,也需要類似於傳國玉璽那樣的東西。衣缽,就起到這樣的作用。[11]

何況禪宗不立文字,代代相傳靠的是心心相印,這就難免會有問題。是啊,難道歷代掌門交班,都靠拈花一笑?口說尚且無憑,微笑豈能算數?因此,主張“心傳”的禪宗反倒更需要物證,達摩傳授衣缽時也說了這樣十六個字:內傳法印,以契證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12]

衣缽傳人,即典出於此。

據河南嵩山少林寺碑林石刻線畫。慧可禪師活了一百零七歲,圓寂於隋文帝開皇十三年,謚大祖禪師。

不過誰都沒想到,那衣缽會惹出大麻煩。

菩提達摩將衣缽傳給慧可,慧可就成為他的法嗣(禪宗佛法繼承人),中土禪宗的二祖。此後,慧可傳僧璨,僧璨傳道信,道信傳弘忍,是為禪宗五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