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拜占庭 搖晃的帝國

公元610年堪稱非比尋常。就在這一年,再赴江都的隋煬帝開通了江南河,自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至余杭(今浙江省杭州市)全長八百裏。與此同時,伊斯蘭教的偉大先知穆罕默德(Muhammad)得到了天啟,而一位名叫希拉克略(Heraclius)的人則成為拜占庭(Byzantium)的皇帝。

新的歷史就這樣開啟了。

此後的世界,便是拜占庭、阿拉伯和隋唐帝國叱咤風雲的舞台。當然,三大帝國命運各異。一個半世紀後,大唐達到鼎盛然後衰退,阿拉伯擴張至極面臨分裂,拜占庭則跌入低谷準備復興。但有一點卻是相同的,那就是他們都創造了影響世界的文明,而且這文明還都與宗教有關。

不妨先看拜占庭。

拜占庭又稱東羅馬帝國。不過,東羅馬也好,拜占庭也罷,都是後人的說法。正如東晉人從來不說自己是東晉,拜占庭人也從來就認為自己是羅馬。他們的國家依然叫做羅馬帝國,他們的元首也依然叫做羅馬皇帝,盡管帝國的首都早就不在羅馬,羅馬城也衰頹得不像樣子。

實際上在受過古典教育的人眼裏,新帝國就像一個破落戶私生的混血兒和敗家子,不但丟失了祖傳的羅馬城,還說著拙劣的希臘語,以一種來歷不明的宗教為國教。這種宗教的成熟和傳播雖然是在古羅馬,它的創立者耶穌基督卻是猶太人,其教義更是與羅馬文明的傳統八竿子打不著。[1]

這樣的國家,怎麽也好意思叫做羅馬?

然而拜占庭人卻不這麽看。作為當時西方世界最強大帝國的臣民,安納托利亞(Anatolia,即小亞細亞)、埃及和敘利亞以及整個多瑙河以南東歐的主人,他們跟長安城裏的中國人一樣認為自己是居住在文明世界的中心,只不過這中心在他們那裏叫做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

君士坦丁像章。約鑄於公元324-326年,金制,直徑3.6厘米。

君士坦丁堡是在公元330年5月11日成為羅馬帝國之首都的,之前的它則是博斯普魯斯海峽(Strait of Bosporus)西岸的希臘要塞,叫拜占庭。誰都沒想到的是,拜占庭雖然由於成為新首都而被改了名字,它的原名卻被後人用來稱呼遷都之後的新帝國,看來歷史確實喜歡開玩笑。

把拜占庭變成帝國新都的,當然是那位赫赫有名的大帝君士坦丁(Constantine the Great)。他遷都拜占庭的目的也很明確,那就是要實現“新首都,新帝國,新宗教”的政治主張和理想。這個新宗教就是信仰唯一之神的基督教,因此帝國政府必須遠離眾神喧囂又破敗不堪的老羅馬城。

於是,皇帝陛下不辭勞苦地親自跑馬圈地。看著那些疲憊不堪的隨從,君士坦丁莊嚴宣布:在我前面引路的是不可見的神靈——上帝。當然,為了證明信仰的虔誠,新首都的城市中央建起了聖索菲亞(St. Sophia)大教堂,奧古斯都廣場上皇帝雕像的手中也既拿著地球儀,又拿著十字架——前者象征著征服世界,後者象征著追隨基督。

拜占庭式建築典範,因其巨大的圓頂而聞名。公元537年竣工,設計師是物理學家米利都的伊西多爾和數學家特拉勒斯的安提莫斯。公元1453年6月,奧斯曼土耳其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入君士坦丁堡後,在教堂周圍建了四座高大的尖塔。

君士坦丁的這種宗教熱情顯然需要解釋。因此,作為依靠軍隊擁戴和武裝鬥爭奪取了政權的皇帝,他聲稱自己在進軍的途中親眼看見太陽裏出現了十字架形的光芒。受這一神跡的啟示,此公便將羅馬軍旗的圖案改成了十字架。據他自己和歷史學家們說,從此君士坦丁戰無不勝。

呵呵,上帝與他同在。

可惜這種說法越是神乎其神就越是形跡可疑,君士坦丁的信仰確實值得商榷。事實上,他雖然大力扶植基督教,卻又寬容地保護異教徒,尤其是大權在握之後。他甚至一再推遲履行入教的手續,直到臨終之前才接受了洗禮。

顯然,君士坦丁是基督徒,更是政治家。在他那裏,帝國的統一和政權的穩固才是第一位的。因此,當基督教各派為教義爭得面紅耳赤時,君士坦丁卻超然物外,甚至將教士們視為命根子的神學理論玩弄於股掌之間。他當然也不會為了基督教去打擊多神教。別忘了,拜占庭的新名字是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之城),不是上帝之城或基督之城。

實際上君士坦丁推崇基督教,看重的不是教義,而是它主張一神崇拜。這種單純的性質正是大一統帝國需要的。這就正如漢帝國獨尊儒術並非多麽喜歡儒學,只不過儒家學說更適合成為統一帝國的統一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