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於憂患 涇渭之間

按照周人自己的說法,他們的始祖叫棄。

棄,是個人的姓名,還是部族的族名?不清楚。但周人說他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人,母親叫姜嫄。姜嫄因為踩到一個巨大的腳印,便懷孕生下了棄。據說,棄在堯舜的時代擔任過聯盟的農業部長,叫後稷。後即領導,稷為谷子,後稷的意思就是主管農業。為什麽堯讓棄主管農業呢?因為他是最早種谷子和麥子的人,被人們尊為農神。

棄,是三四千年前的“袁隆平”。

這當然是傳說。但要說周族重農,則不成問題。周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就是一塊農田。事實上,夏商周能夠輪流坐莊,先後成為先進文化的代表,是因為有先進的生產力撐腰。他們的優勢,夏是水利技術,商是青銅技術,周是農業技術。周,是一個農業民族。

◎甲骨文“周”(新1269)
◎金文“周”(德方鼎,王在成周)

然而到夏文明衰落時,周人卻很奇怪地放棄本行,把自己變成了遊牧民族,“奔於戎狄之間”,直到公劉的時代才重歸農業。公劉是人名,準確地說叫劉,公則是頭銜,相當於王或侯。如果在後世,就該叫劉公。他應該是周人靠得住的始祖。號稱公劉,則可能是這時周人已經建立了部落國家。

公劉之後若幹代,是公亶父(亶讀如膽)。公亶父的名字是亶父,公也是頭銜。他後來被追認為太王。亶父有三個兒子,老大太伯和老二虞仲據說是吳國的始祖。老三季歷接班,被稱為公季或王季。[5]

季歷的兒子就是周文王,文王的兒子則是武王。周族的世系,大約如下——

歷史地位 姓名 稱號 關系
傳說的始祖 後稷 姜嫄之子
創建部落國家者 傳為棄之後
遷至周原建立周國者 亶父 公,太王 傳為公劉之後
發展壯大周國者 季歷 公季,王季 亶父三子
準備推翻殷商者 姬昌 文王 王季長子
實施推翻殷商者 姬發 武王 文王次子

當然,所謂公劉的時代重歸農業,也可能是周人的粉飾之詞。實際情況,是之前他們文化落後,不被看作諸夏,而被看作戎狄。但不管怎麽說,到公亶父時,他們遷到了岐山之下的周原(今陜西岐山),族名也開始叫周。

據《中國考古學·兩周卷》。

周原可是個好地方。

說起來周原也是“美索不達米亞”,即“兩河之間”。這兩條河,就是清濁分明的涇水和渭水。這裏土地肥沃水草肥美,據說就連野菜都是甜的,貓頭鷹叫起來都像唱歌。[6]

移民到這裏的周族,開荒種地,也放牧牛羊。《詩·小雅·無羊》這樣唱道——

誰說你沒有羊?

三百只喜洋洋。

誰說你沒有牛?

七尺長九十頭。

你的羊來了,

角和角擠在一起;

你的牛來了,

大耳朵搖來搖去。[7]

其實,早在公亶父之前三四百年的公劉時期,周已儼然農業大族。公劉是帶著族民遷徙過的,但那顯然是為了發展壯大開拓進取。所以,他只帶走了部分族民,還有一部分留在原地。留在原地的做了安頓,打算遷徙的則準備充分。《詩·大雅·公劉》這樣唱道——

不安於現狀,

不安於小康。

劃清田界,

裝滿谷倉。

備足幹糧,

背起行囊。

幹戈斧鉞,

全副武裝。

我們這才奔向遠方。[8]

呵呵,他們是不會貿然行事的。

這是典型的農業民族風格。

是的,農業生產周期長,勞作苦,收獲又沒有保證。不違農時是必需的,精耕細作是必需的,費心費力也是肯定的。然而秋收時節的一場暴雨或冰雹,便前功盡棄,顆粒無收。那個時候,可真是叫天天不應,哭地地不靈。

這就不能不憂患,不能不理性,也必須精打細算,未雨綢繆。總之,農業民族不可能像商業民族那樣豪賭:既敢一擲千金,又能一本萬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