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呼和浩特:兩千年的政治棋子

巴士先是朝著神木方向走了一段我來時的回頭路,然後越過鄂爾多斯沙漠邊緣的世界第八大煤礦。我原以為接下來我們會繞過沙漠,不料過了煤礦沒多遠,巴士便折向西北行駛,一頭紮進了沙漠。我放眼望去,四周都是無邊無際的黃沙和戈壁灘。直到三個小時之後,我們才見到了草,草地在頑強地與沙漠和戈壁做著生命的抗爭。又一個小時後,巴士在一片荒蕪之地把我放下了。在早些時候,我告訴司機說我要在成吉思汗陵墓下車。這裏正是陵墓所在地,不料卻如此荒蕪。除了看陵人之外,也就只有我一個人了。

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一命歸天,棺槨起初安放在外蒙古。五十年後,他的孫子忽必烈完成了問鼎中原的大業,建立了元朝,成吉思汗陵就被移到這一帶,棺槨安放在黃河最北彎道的南岸。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便於皇家祭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妥善保管,棺槨曾轉到甘肅,之後又轉到青海,最終在1958年又回到這一地區,安葬在東勝以南,就是我現在下車的這個地方。自從那時起,中國政府就建造了一座瓦頂建築,不僅用來安放成吉思汗的棺槨,還用來安放他的後妃和長子的棺槨(實際上這座陵墓只是成吉思汗和其後妃的衣冠冢,陵墓內並無棺槨。——譯者注)。這座建築與我在中國見到的其他任何建築都不一樣,它像三個並排的蒙古包,或者我幹脆就叫它蒙古包吧。在“蒙古包”內部存放有許多據說曾經屬於成吉思汗的物什,包括他的劍和馬鞍。

成吉思汗陵

雖然這裏的建築內部給人一種博物館的感覺,但它實際上是一座陵墓。它的中央大殿,就是三個“蒙古包”中間的那個,安放著成吉思汗的棺槨,旁邊則是他的後妃和長子的棺槨。在大汗 “蒙古包”前的大理石地面上,擺滿了松柏葉和其他祭品,都是供大汗在來世享用的。我發現當中竟然有一打啤酒。在大殿外面,兩株杏樹正花兒朵朵;而在我頭頂上,兩只雪雁正飛返北方。我招手攔下當天前往東勝的最後一班巴士,與雪雁們一同向北而去。

兩個小時後到了東勝,這時太陽已經開始落山了。我找到“東勝賓館”,花五十元住進了由三個房間組合的套房,臥室裏的床足有我家裏的整間臥室那麽大。吃罷晚飯,我躺在床上,那感覺,就像自己是奧斯曼帝國的一位帕夏。沒幾分鐘,我便深深地睡去。前幾天的那場病弄得我現在還無精打采。這一夜,我連個身都沒翻。

每天早晨六點半,東勝的大喇叭便開始播音樂和新聞,大夥就別想再睡了。這是我第二次見到這樣的城市,第一次是宜川。到八點,大喇叭還在沒完沒了,我連忙坐上開往包頭的巴士離開了。兩個小時以後,我跨越了黃河最北彎道的唯一一座大橋,又過了一小時抵達包頭。這時才中午剛過,在“包頭賓館”住下後,我打了一輛車,去看五當召喇嘛廟。

五當召在陰山山脈的另一側。這裏曾是中國密宗的主要中心之一。與其他地方的密宗寺廟相比,五當召的建築風格具有明顯的藏傳佛教特征,透著更多密宗源頭的範兒:厚墻、小窗(窗套大於窗體)、多層、平頂等,內墻面裝飾著三百年前召廟初建時的壁畫。我的強大之處,就在於手電和望遠鏡隨身帶。召廟內的藝術十分精美,光線卻十分暗淡。要沒有手電和望遠鏡,對那些繪畫我就只能走馬觀花了。支撐大殿的有幾十根廊柱,它們都裹著厚厚的紅毯。這一方面是為了改進音響效果,另一方面是為了在冬天增添一絲暖意。

在把可看的都看完了之後,我回到包頭,進行每天最後的“壓軸戲”:吃晚飯,洗衣服,洗澡,早早上床。包頭大街上沒有大喇叭折騰人,不過我第二天起得還是很早。內蒙古空氣幹燥,我的衣服幹得也快。很多地方一夜起來,衣服還有些發潮,在包頭卻幹透了。我原打算從包頭坐火車沿黃河上遊去銀川。到火車站一看,下一班火車要下午才發車。我也不打算坐巴士,太遠了,路上得走十到十二個小時。因此我就想,既然到了內蒙古,它的首府呼和浩特也就兩個小時的火車,我完全可以臨時改變計劃,向東去一趟呼和浩特。不巧的是,下一班去呼和浩特的火車也要下午才發車。而去呼和浩特的巴士每半小時就有一班,於是我就上了巴士。

一出包頭市,巴士就沿著嶙峋的陰山山脊向東開去。前一天去五當召,是翻過了這道山脊的。今天我不需要翻它,只需要跟著它走。中途路過陰山腳下的一個小廟建築群——美岱召。幾百年前,這裏是成吉思汗一位後人的居住地,但我一直未查明具體是哪一位後人。盡管美岱召的墻和屋頂莊嚴壯觀,巴士裏的乘客卻連看都懶得看一眼。他們全都兩眼直瞪瞪地盯著閉路電視裏的台灣肥皂劇,那才是他們的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