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六、功夫與蹴鞠(第3/3頁)

漢朝時蹴鞠運動就更為流行了。桓譚《鹽鐵論》中說:“貴人之家,蹴鞠鬥雞。”漢代的足球已經有球場,其規模與今天的足球場很相似。球場被稱為“蹴城”,呈長方形,而足球是圓的,符合古代中國人天圓地方的觀念。球場旁還有看樓。據漢李尤《蹴城銘》記載,當時足球比賽雙方各出12人,球場兩側都有球門,場上還有正副裁判執法。具體的比賽程序則不得而知。足球在宮廷和民間都很流行。據《西京雜記》記載:劉邦登基後,把他父親接到長安未央宮中享福,整天吃好的,還有歌舞看,但這位老人家還是心情不好。原來劉邦父親本來生活在貧民中間,整天和普通百姓在一起,高興時就玩鬥雞、踢足球。劉邦知道後,就為他父親造了一座新城,將他的老友也請入其中,還為他老人家建了一個大的足球場,老人高興不已。

漢時的足球已經是皮做的,但不是充氣的。《漢書•霍去病傳》說:“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蹋鞠也。”顏師古注說:“鞠,以韋為之,中實以物,蹴蹋之為戲樂也。”說明漢時的足球中間是加填料的。唐人發明了充氣足球,他們玩這種富有彈性、可以高高飛起的球,興趣更濃。唐人足球場面注重氣氛,往往擊鼓助興。韋應物《寒食後北樓作》詩中說:“園林過新節,風花亂高閣。遙聞擊鼓聲,蹴鞠軍中樂。”唐代足球的對抗性降低了,以往放在兩側的球門被放到了中間,人們以射球多少來計算,更突出足球的娛樂性。由於充氣足球很輕便,人們又發現了一種新的玩法,就是看誰踢得高。

唐代的足球運動推動了馬球運動的流行。據一些學者研究,馬球發源於波斯,經突厥斯坦和印度傳到長安。在唐代,馬球運動風靡一時。唐代舉辦過吐蕃馬球隊和大唐馬球隊之間的比賽。唐朝共19位皇帝,其中有11位喜愛馬球。據記載,唐玄宗、唐僖宗打馬球的技藝十分精湛。長安城內有馬球場十余處。馬球是當時軍隊訓練的手段,所以唐代各駐兵的節度使城鎮都修有馬球場。乾縣章懷太子李賢墓的墓道中繪有《擊球圖》,描繪打馬球的場面,極為生動。馬球運動的風行與足球運動的廣泛開展顯然有關。

打馬毬葵花鏡   唐

宋代城市文化的繁榮也帶來了足球運動的普及,而且遊戲這一面被放大。宋人將足球和戲劇相比。宋代還出現了類似今天足球協會的組織,稱為齊雲社(又稱圓社),參加的人很多,並有一些固定的“票友”。元代薩都刺《妓女蹴鞠》曲中寫道:“畢罷了歌舞花前宴,習學成齊雲天下圓。”所說的就是宋代著名的齊雲社。因為人們喜歡足球,會踢球的人往往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水滸傳》中就描寫一位叫高俅的太尉,他能獲得宋徽宗的賞識,主要是因為他足球踢得好。

自唐代開始,足球演化成節日民俗活動。在唐代和宋代,寒食節(清明前一天)蹴鞠成為一種廣泛開展的民俗活動。唐宋很多詩人都有寒食蹴鞠的詩,並且都把蹴鞠與秋千並提,勾畫出一幅幅醉人的民俗景象。如:“蹴鞠屢過飛鳥上,秋千競出垂楊裏。”(王維)“蹴鞠漸知寒食近,秋千將立小鬟雙。”(梅堯臣)“秋千冷風梨花雨,蹴鞠高騰燕子風。”(劉邠)“雲邊蹴鞠聲相近,花外秋千影半遮。”(韋驤)《東京夢華錄》也說:“舉目則秋千巧笑,觸處則蹴鞠疏狂,於是相繼清明節矣。”

自唐代開始,足球還成了一種女子也能參與的運動。唐代王邕《內人踢球賦》中寫道:“球體兮似珠,人顏兮似玉;下則雷風之宛轉,上則神仙之結束”,“球不離足,足不離球”,“當是時也,華庭縱賞,萬人瞻仰”。描繪的就是女子足球。到了元代,又出現了職業性的女蹴鞠藝人。大戲曲家關漢卿有兩首《女校尉》套曲,其中說:“謝館秦樓,散悶消愁,唯蹴鞠最風流。”就是描繪女蹴鞠藝人的。“校尉”是圓社中藝人的最高等級,元代有了女校尉,說明元代女蹴鞠藝人可以達到圓社的最高等級。元代女蹴鞠藝人不僅個人表演,還有男女對踢。中國歷史博物館和湖南博物館各藏有一塊《蹴鞠紋銅鏡》,上面就是一對青年男女在花園中對局蹴鞠的圖景。

彩塑打馬球   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