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中國服飾的東方神韻(第2/2頁)

唐   周日方   簪花仕女圖(局部)

在中國服飾史上,蠟染是一種流傳時間長、流行範圍大、使用領域廣的服裝工藝。從新疆到東北,從西南邊陲到江南水鄉,蠟染工藝都有流傳。貴州是蠟染最普及的地方,貴州女子特別喜愛這種服裝形式,至今在貴州有些地方,女子們穿戴的衣服、頭巾、圍腰、裙子等,大多都是蠟染制成的。

蠟染至今還有其活力,這是因為它具有本色自然的美。

蠟染是在布匹著色的過程中,以蜂蠟作為防止染色的材料,從而形成特殊的效果。蠟染的制作過程是:先熔化好蜂蠟,用銅制的蠟刀蘸著熔化的蜂蠟,在白布上畫出紋理。等到蜂蠟幹了之後,將布匹放到事先準備的藍靛缸內染色。染好之後,用沸水煮去蜂蠟,再用水沖凈。這樣就會在藍色的底布上顯現出白色的紋理——因為蜂蠟是防染的。

在染色的過程中,會出現奇特的冰紋現象。因為蜂蠟幹了之後,會產生一些裂紋,這些裂紋在染色的過程中滲透進色彩,於是形成了如冰花式樣的美妙紋理。這樣的紋理不是人工的,是自然天成的,它對於蠟染就像開片之於瓷器一樣,可以說是蠟染的靈魂。

絢爛的戲劇服飾

戲劇服飾是中國傳統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戲劇服飾是從人們平時服飾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中國傳統服飾很多重要特點凝固在戲劇服飾中。

戲劇服飾又稱“行頭”。戲劇中的角色行當,都有自己的行頭。在舞台上,一般通過行頭,就能判別出角色的身份。如旦角,因為服飾的不同,又有青衣、花旦等分別。青衣旦,又稱正旦,是戲劇旦角的主要角色,她們一般是端莊正派的人物,以青年和中年女性為主(老年女性則為老旦),如《孟姜女哭長城》的孟姜女、《祭江》裏的孫尚香、《三擊掌》裏的王寶釧等。在服飾上,青衣旦穿戴素雅,一般穿青褶子,所以人們又稱青衣為青衫。花旦在服飾上與青衣明顯不同,她們一般是天真活潑的少女,戲服也極盡妖嬈曼麗之態。花旦多穿著短衣或裙襖,配上坎肩、圍裙等,並在腰前系有飾物(又稱四喜帶),這形成了戲劇服飾中最美麗的行頭。

中國戲劇的服飾注意與人物性格、身份甚至心情相配合,如青衣的角色多是生活坎坷,性格抑郁,她們的服飾相對以冷色調為主。而花旦與之完全不同,她們的性格多開朗活潑,這與其花枝招展的服飾正相合。

中國戲劇服飾體現出傳統美學追求的鏤金錯彩的美。如京劇《長坂坡》中的趙雲形象就給人這樣的感覺。這出著名的戲劇寫劉備在當陽長阪坡被曹操大軍所追,妻兒也在亂軍中失散。趙雲單槍匹馬,闖入亂軍之中要救出劉備。戲劇中寫趙雲不可一世的氣勢,一人縱橫,萬人難敵。既寫出他的大將氣度、他的赤膽忠心,更突出了他的英武之氣。趙雲的服飾體現出中國戲劇武生的特征,臉上塗紅色,象征赤膽忠心、英勇無畏。身穿華麗袍服,披龍紋披肩,背後插著四面三角形緞質小旗,隨著人物舞動,小旗翻飛,身上的服飾如流光閃動,凜凜有生氣的人物形象躍然台上。

中國戲劇服飾中旦角的水袖極有魅力。寬寬大大的袖子,在人物的舞動下,如行雲流水一般,所以叫水袖。學習戲劇的人要學甩水袖,這可不是輕易掌握的本領。水袖甩得好,與女子曼妙的身軀相互輝映,會產生特殊的戲劇效果。伴著咿咿呀呀的唱腔,旦角輕展水袖,在空中飛舞,將觀眾帶入纏綿悱惻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