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老上海的現代風情(第3/4頁)

由於房租昂貴,所以一幢石庫門房子中一般都要住進六七戶人家,多的達到十幾戶。這些居民的職業、籍貫、生活方式、趣味等等很不相同,但都住在同一個屋檐下,形成非常獨特的景觀。夏衍的經典話劇《上海屋檐下》就形象地展示了20世紀30年代滬東一幢石庫門建築中一群小人物的悲喜劇。當時還有一位教師寫了題為《閣樓十景》的文章,描繪了一幢石庫門裏十個家庭的生活:前客堂住著一名警察和他的妻子,以及兩個十幾歲的女兒,這個警察向附近的小販放高利貸;後客堂住一對夫妻帶著三個孩子,夫妻兩人都在弄堂小學教書;二樓臥室住兩名舞女,她們上午休息,只在下午和晚上出去工作,有時要到後半夜或者黎明才回家;二層閣住著一名皮匠和他妻子,皮匠每天挑著家當到附近弄堂做鞋、補鞋,他妻子在家,和鄰居打打麻將;三樓臥室住一個三十出頭的少婦帶著女傭;廚房住著五十多歲的二房東和他不到三十歲的妻子,妻子當家,丈夫每天去書場聽評彈;屋頂平台住著一個為報紙做校對工作的單身男子;三樓亭子間住著一個二十多歲的蘇州女人,曾演過文明戲;二樓亭子間住了四個在西餐廳當侍者的小夥子;三層閣住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作者自己,他任教的小學被日本人炸了,他隨之失業,現在當一名自由撰稿人養家糊口。這一幢石庫門房子,是當時上海下層社會的一個縮影。

上海石庫門

石庫門房子的二樓,有一間房子稱為“亭子間”,它位於廚房頂上,面積十平方米左右。亭子間常年見不到太陽,冬冷夏熱,租金低廉,一個月不到四元錢。亭子間的住戶五花八門,辦公室職員、產業工人、店鋪學徒、大學生、高中生、自由撰稿人、自由藝術家、劇作家、音樂家等等各種身份的人都有。有時兩三個作家擠住在一間亭子間。20世紀20年代最著名的作家、藝術家如魯迅、茅盾、巴金、瞿秋白、郁達夫、梁實秋、鄒韜奮、沈從文、沈尹默、徐悲鴻、劉海粟、趙丹、阮玲玉等都住過石庫門,其中不少人都曾經在亭子間裏寫過作品。

上海弄堂

石庫門連排就構成裏弄。裏弄又稱弄堂,寬的四米左右,窄的不到三米。弄堂是上海老百姓生活的天地。老百姓在弄堂中吃飯、洗衣、揀菜、倒馬桶。一到夏天,家家門口放著餐桌,一家人圍著餐桌吃飯。晚上,很多人把躺椅、竹榻搬到弄堂口,用涼水沖洗一陣,然後坐那裏乘涼。

弄堂生活習俗的一個特點是開放性。在弄堂中,每個家庭的生活和弄堂的社會生活常常混在一起,幾乎沒有隱私。不但每個家庭吃什麽飯菜,家裏有幾件衣服,全弄堂的人都知道,而且每個家庭的經濟狀況,有什麽親戚,弄堂的人也都知道。有人說,上海人開放的心態可能和弄堂生活的這種開放性有關。

弄堂裏有多種小商店,弄堂口和外面街道上的小商店更多,如布店、肉店、米店、藥店、裁縫店、理發店,等等。弄堂裏還有流動商販,賣小吃點心,從清晨一直到晚上,弄堂裏回蕩著各種叫賣聲。就這一點說,上海的弄堂和北京的胡同是相像的。不過上海弄堂叫賣的小吃完全是南方風味,如熱騰騰的餛飩、火腿粽子、白糖蓮心粥、五香豆、冰激淩、梨膏糖,等等。最有特色的是油炸臭豆腐幹。住在樓上的居民聽到弄堂裏“篤篤”的聲音,就用繩子吊著竹籃從窗口放下來,籃子裏放著鍋子和錢款,沒幾分鐘小販就把煮好的熱騰騰的餛飩盛在鍋裏。有的是買火腿粽子。居民和小販很熟因而不需要任何語言。

上海石庫門

上海老百姓生活在石庫門的弄堂裏,但他們和外面的世界保持著密切的聯系。他們感受著從西方傳入的現代的文明。特別對中產階層和知識階層的人更是如此。作家們經常光顧洋人區的外文書店,在那裏可以買到西方國家最新出版的書籍。作家葉靈鳳回憶,有一次他就在一家書店裏看到一本巴黎莎士比亞書店出版的喬伊斯的《尤裏西斯》,當時他的身子一陣發熱,接下來他居然以七毛錢的價格買下了這本值十美元的書。所以上層知識階層的人都感到自己和外面的整個世界是相聯的,他們住在石庫門裏,但從他們的作品看,他們的思想、趣味受西方文化很深的影響。

豐子愷   餛飩擔

豐子愷   買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