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絢爛多姿的民間藝術(第2/3頁)

傳統剪紙之一

在西安附近,舊時人們的窗戶多是紙糊的,白白的紙,顯得過於單調,也不吉利。於是心靈手巧的女子就剪出紅色的四喜娃娃,或者剪一只美麗的蝴蝶,貼在窗上,作為窗花,於是平凡的窗子便有了靈氣。

傳統剪紙之二

舊時姑娘家們做鞋子或者是做衣服,喜歡在上面繡花,繡花一般要有花樣子。這花樣子就是通過剪紙得來的。而中國的噴漆藝術,也需要剪紙作為模型。

圍繞剪紙,中國古代還形成了很多風俗。如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是春天來到的日子。為了慶祝這一日子,人們舉行各種儀式,剪紙在這裏就派上了用場,人們用畫圖來表現對春天到來的喜悅心情。姑娘們將剪紙戴在頭上作為飾物,迎春的人們將剪紙貼到了春幡——春天的旗幟之上,有的還將剪紙掛在柳樹上,以為迎接春天之禮物。

中國古代有制作燈籠的習俗,每逢節日和喜慶日子,必掛燈籠。有懸掛的大紅燈籠,有可以轉動的走馬燈,有放在水中的蓮花燈,有孩子們非常喜歡的獅子燈、金魚燈,等等。燈籠的制作有時是直接在上面作畫,但更多的是粘貼剪紙,各種花樣的剪紙,在燈光的襯托之下,越發有趣味。

刺繡:十指下的春風

中國是絲綢的故鄉,產生了很多與絲綢相關的藝術,刺繡就是其中的一種。從事刺繡的多為女子,所以刺繡又被稱為“女紅”。刺繡在中國有數千年的歷史,受到人們廣泛的喜愛。刺繡可用來裝飾衣物,如在衣服、被子、枕頭等上繡上美麗的圖案,也可制作成特別的飾品。

中國宋代就有錦院和繡院,集中了大量的編織和刺繡的專業人才,推進了絲織和刺繡的水平。明代大畫家董其昌說:宋人之繡,針線細密,用絨只一二絲,用針如發細者為之,設色精妙,光彩射目。刺繡上的山水、樓閣、人物、花鳥都極為生動。他贊嘆說:“十指春風,蓋至此乎!”董其昌說的“十指春風”這四個字,正是對我國刺繡藝術審美妙境的極好贊揚。

中國有“四大名繡”,即蘇州的蘇繡、廣東的粵繡、湖南的湘繡以及四川的蜀繡,各種繡法不僅風格有差異,所選擇的內容也有不同。歷史上有“蘇繡貓,湘繡虎”的說法。粵繡擅長繡鳥類,以“百鳥朝鳳”最有名,而蜀繡則擅長繡山水人物。

在這其中,蘇繡最負盛名。上世紀初,蘇繡名手沈雲芝的作品《意大利皇後愛麗娜像》,曾作為國家禮品贈送給意大利,受到了極高評價。

蘇繡主要產生於蘇州一帶,也包括揚州、無錫、常州等地的刺繡。蘇州一帶盛產絲綢,民風又以細膩著稱,蘇繡因而大盛,蘇繡有以針作畫、巧奪天工的美名。近千年來,蘇州一帶從事刺繡的人很多,幾乎女子長大了,個個都會刺繡,有“家家養蠶,戶戶刺繡”的說法。據說蘇州的高超藝人繡一雙貓眼,要用二十多種顏色的絲線,千纏萬繞,從而突出炯炯有神的眼色。 

皮影戲:燈和影的藝術

18世紀後半葉,法國曾經出現過一種叫做“法蘭西燈影”的戲劇形式,在巴黎、馬賽等地演出,一時引起轟動。那是傳教士將中國的皮影戲介紹到法國,法國的戲劇家在皮影戲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藝術形式。有趣的是,在2004年的中法文化年期間,中國的藝術家又把一部新創作的皮影戲《影之舞》送到了法國。皮影戲記載著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

在世界歷史上,要說中國文化對世界的影響,皮影戲是不可忽視的。這種創自中國的戲劇形式,在13世紀就傳到了中東,到了18世紀便有了世界性的影響。皮影戲曾經受到過歌德的贊揚,到了20世紀,卓別林的無聲電影也受到了皮影戲的啟發。

皮影   獅子旦人物(河南靈寶)

皮影戲產生於兩千多年之前,到了宋代,皮影戲已十分發達,中國皮影戲的主要形式此時都具備了。當時傳統戲劇並沒有成熟,但皮影戲已經相當成熟,利用皮影戲,就可以演出完整的三國故事等。當時很多城市都有皮影戲演出,節日的時候,皮影戲更成了重要的娛樂形式。明代僅北京一地,就有皮影戲戲班幾十個。至今皮影戲仍然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皮影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動影畫藝術,它的成功給現代電影以很大啟發。

皮影戲之演出

皮影人物的制作非常考究。先將準備好的皮革,做成人的頭、四肢、軀幹等模樣,再用繩索將其串起,用連杠連成一體,成為顏色鮮艷的人物形象。在演出時,用燈光照射在皮革做成的人物上,形成活靈活現的剪影,通過他們的動作表演故事,若真若幻,賞心悅目。有一出傳統山西皮影戲《含嫣梳妝》,其中有一段描繪一個少女坐在鏡子前面化妝的情景。一邊是鏡子內,一邊是鏡子外,皮影藝人兩面照應,動作要求一致,有相當的難度。成功的表演,能使觀眾得到很大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