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青銅器中凝結的精神

在世界文明史上,有所謂青銅時代的說法,它指的是人類社會生活中普遍使用青銅工具和兵器的歷史時代。中國的青銅時代大致從公元前4000年開始,前後持續一千五百多年時間,也就是夏、商、西周到春秋時期。在這一時代裏,中國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文明,在世界上占有重要位置。大量出土的青銅器物,不僅有豐富的政治和宗教內涵,而且還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神秘的禮器:大盂鼎

大盂鼎是中國青銅時代的代表性作品之一,今藏中國歷史博物館。它是西周康王時期的作品,距今大約有三千多年。這是一件祭祀所用的鼎器,鼎呈圓形,立耳,深腹,三足。鼎高一米多,體量巨大,體現出那個時代鼎器威嚴端莊、渾穆凝重的特點。

商周時期,握有權力的人,熱衷於鑄造莊嚴巨大的青銅器,將它作為國家的禮器、權力的象征。那時常常將青銅器和權威等同起來,一個當權者,為了宣示自己的權威,常常要給臣子門派送青銅器,所以,青銅器又是一種榮耀的象征。

大盂鼎   西周

大盂鼎也是如此,內側的銘文正說明這一點。這裏一共有291 字,為西周青銅器中所少見。內容是周康王告誡要出征的將領盂,讓他記住商代滅亡的鑒戒,尤其告誡他不要酗酒。鼎在這裏明顯起到了傳遞權威的作用。

正因為把青銅器作為國家禮器和權威象征,所以在制作上,力求端正、莊嚴、肅穆,體現出不可抗拒的威權。人們一接觸大盂鼎,就可感受到它巨大體量所體現出的威嚴感,那種不可違逆的氣度。

商代青銅器,為了追求莊嚴而過於方正,而大盂鼎在渾穆莊嚴之外,又多了圓潤流暢、典雅秀美的特點,使人感到一種嫵媚,這是歷來人們談到它時所交口稱譽的。

大盂鼎器的口沿下和三只足上都有紋飾,這是一種獸面紋,又稱饕餮紋。紋飾只有面部,沒有身體,以鼻梁為中線,兩側對稱排列。這種紋飾在商周青銅器中非常普遍,是傳說中一種怪獸的面形,這種怪獸沒有身體,只有頭和嘴,十分貪吃,它是貪欲的象征。但為什麽將如此兇猛且又貪婪的形象作為青銅禮器的代表性紋飾?現在雖然尚不能知道確切的原因,但有兩點是可以肯定的,一是以兇制兇,辟除邪惡,二是強調統治者不可抗拒的權威。

飛旋的精神:蓮鶴方壺

蓮鶴方壺是中國上古青銅藝術的傑作,以其造型獨特、制作精工而享有盛譽,被視為春秋中後期中國青銅藝術的代表。蓮鶴方壺為一對,二壺體態相似。

這對青銅寶器一改西周之前青銅器的渾穆風格,輕盈而秀美,優雅中不乏親切。雕刻也非常精工,線條流暢,在繁復的造型中,又不失簡淡。壺呈扁方形,體態修長,清秀而雅致。

伯各卣   西周早期

方壺的頸部稍細,四面雕有龍獸。壺的腹部以下,略鼓起,四個角落都刻有一神獸,而圈足下則有兩只怪獸,托起方壺。壺蓋作蓮花形,立雕雙層蓮瓣,向四周綻放,烘托出全壺的中心,那只翹首展翅的仙鶴。

這只鶴帶著整個方壺作飛動之態。鼎的笨重與鶴的輕盈,鼎全身奇詭的花紋與鶴的清新俊逸,構成了奇妙的關系。壺身力重而下沉,體積很大,而雕刻者力求展示向上飛旋的態勢。

蓮鶴方壺   春秋

觀察它的細部雕刻,似乎整個鼎器都插上了翅膀。壺上纖纖的仙鶴躊躇滿志,躍躍欲飛;底座的兩只怪獸,身體彎曲,長長的尾巴蜷曲而抖動,將方壺淩空托起;頸部的飛龍和腹部下雕刻的小龍,一個個都作遊移攀緣之態;壺身的一些不知名的怪獸,頂端分叉,肩膀處生有翅膀,長尾上卷,如同要飛到雲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蓮花花瓣作綻開之態,既有烘托飛鶴之意,又有一種張勢,如一片天上的祥雲,它是帶動畫面飛旋的根本因素。

西周之前的鼎器多強調其沉穩和凝重,即所謂“鼎重”,而這對寶物卻突破了這一傳統範式,顯得輕盈而靈動,反映了展翅欲飛的時代精神。

這件作品的青銅雕刻技術也受到廣泛稱道。它在制作工藝上,采用了圓雕、淺浮雕、細刻等多種雕刻方法,如壺身的紋飾為淺浮雕,並有陰線刻鏤的龍鳳紋飾。從方壺的焊接工藝看,它通過在模型中預制零件,再與整體合鑄,將這一在商代就已出現的工藝推向了更成熟的境地。如壺蓋的蓮鶴鑄在一塊平板上,可以單獨取下。二十片蓮花瓣先行預鑄,再與蓋的主體鑄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