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音樂:以樂治國與以琴養心

在中國古代,孔子是個極愛音樂的人,也是很懂得音樂的人。據古書記載,孔子有一次在城門外看到一個嬰兒,他看見這嬰兒的眼睛裏天真聖潔,有神一般的境界,非常感動,趕緊走近這個嬰兒,並且說,最美妙的音樂升起來了。這個故事說明,在孔子看來,最美妙的音樂所啟示的內容,就像這嬰兒的心靈的美,音樂有一種凈化人心、提升精神境界的作用。

從很早開始,中國人就有一種重視音樂藝術的傳統,這裏從兩個側面來看中國音樂的基本特征。

以樂治國

編鐘是中國早期典型的樂器,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開始使用,到了西周使用就更普遍了。1978年,湖北隨州戰國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是現今知道的最著名的一套。

這套編鐘分為三層,共有65件鐘器組成:上面第一層的叫鈕鐘,共有19個,第二、第三層的叫甬鐘,共有45個,另有镈l件。鐘架由銅制成,並有極為精美的雕刻。編鐘的總重量有四百四十多公斤。這樣的樂器大制作,在世界上同時代是罕見的。

這套編鐘演奏時需要幾個人組成的樂隊。編鐘中的每只鐘都可以發出兩個不同的樂音,只要準確地敲擊鐘上標音的位置,它就能發出合乎一定頻率的樂音。整套編鐘能奏出現代鋼琴上的所有黑白鍵的音響。

這套編鐘雖然深埋地下有兩千四百多年,但並沒有改變它的音質。今天敲擊它,它的樂音仍然是那樣純正,發音準確,音域可以跨越五個八度,音色和美。今天的音樂家已經利用它演奏過不少樂曲。

中國有以樂治國的傳統,這組豪華編鐘所呈現的就是這一傳統的縮影。中國早期文化是一種禮樂文化。禮和樂相互配合,用以治理國家,保持社會的和諧安定,這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特點。

在中國古代文化中,禮是外在的行為規範,它的內容是“序”,也就是維護社會秩序、社會規範;“樂”是內在的熏陶和感發,它的內容是“和”,也就是調和性情,使人的精神保持和諧悅樂的狀態,生動活潑,充滿活力和創造力,進一步達到人際關系和諧以及人與整個大自然的和諧。人與整個大自然的和諧,叫做“大樂與天地同和”,這是中國古代音樂追求的最高境界。

曾侯乙墓出土編鐘

儒家思想家荀子說:“樂”的作用是使人的血氣平和,從而達到家庭、社會的和諧與安定,也就是通過維護每個人的精神的和諧,來維護整個社會的和諧。他說:“樂行而志清,禮修而行成,耳目聰明,血氣平和,移風易俗,天下皆寧,美善相樂。”

“樂者,和也”,成為影響中國文化數千年的重要思想,它所突出的正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和諧。中國人的禮樂文化傳統,其實就是建立一個和諧世界秩序的傳統,音樂被當作達至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

以琴慰藉心靈

說到中國音樂,總要說到琴,古代中國文人所說的琴棋書畫,第一就是琴。琴,又稱古琴、七弦琴,是中國最古老的絲弦樂器,幾千年來,琴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如果說以樂治國,側重在群體的和諧一面,而琴則具有強烈的個體性,是自我安頓的重要途徑。

中國文人有“君子不撤琴瑟”的說法,將琴作為修養心性的工具。琴的美妙的聲音,能夠幫助人去除躁動,蕩滌雜慮,達到心靈的平衡。一張琴,可以營造一個安頓心靈的空間。

三千多年前,有一位音樂家伯牙,隨他的老師成連學琴。學了三年,以為自己學到了真本領,老師說:“這還不夠,不如讓我的老師來教你吧。”他將伯牙帶到海邊,在一棵松樹下,成連讓伯牙等候,他去請老師。伯牙在這裏等了很久,不見成連回轉,他看著茫茫大海和綿綿無盡的山林,不由得拿起琴來彈,琴聲在山海間飛揚,在天地間飛揚。他忽然明白了老師的意思——成連所介紹的這位老師就是大自然。音樂家要通過對大自然的感應來提升自己心靈的境界。

中國人彈琴重視審美的環境氣氛,在這氣氛中開闊心靈,蕩漾性情。南朝時有一位畫家、音樂家宗炳說:“撫琴動操,欲令眾山皆響。”他拿著一把琴,在山澗的清泉旁,輕輕地撥弄,彈著彈著,便忘記了自己的所在,忽然覺得群山都回響著這悠揚的琴聲,自己完全融到天地之間。

雪中彈琴是文人的至愛,因為中國藝術認為,琴為天地第一清物,伴著皚皚白雪,不更加切當!明代畫家吳偉有《踏雪尋梅圖》,畫一人雪後拖著拐杖,踏著大雪過小橋。小橋下雪水潺潺,亂石參差,後有一童子抱琴隨之。雪、梅、琴所創造的審美氛圍,可能是中國文人的最高追求了,在雪中,用琴聲去伴和幽幽的清香,彰顯出藝術家高潔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