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紫禁城的燦爛和威嚴

北京最輝煌的古代建築是紫禁城。自15世紀以來,先後有24位君王在這裏行使權威。這個地方是中國近五百年明清王朝的權力中心,也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體量最大的皇家宮殿。它的建築藝術舉世稱奇;它有數不盡的收藏,使得無數人為之流連忘返;它所包含的歷史內涵,使人們閱讀它時,深深感受到這個國家的歲月滄桑。

一條看不見的龍脈

北京舊城是人類建築史上的傑作,雖然歷史上這座奇妙的城池受到過各種各樣的破壞,但今天以紫禁城為中心的舊城仍然保留著基本面貌。中國人在這座城市經營了數千年,大致從公元11世紀的遼代開始,就在這裏建都,元、明、清三代都以北京為都城。近千年以來,北京幾乎一直是中國的行政中心(只是在明代初年和民國時期以南京為首都)。這個近千年以來中國人的國都,是最高權力機關所在的地方,所以能傾全國之力,進行大規模的建設,留下了如此壯麗的城市景觀。

紫禁城宮殿一角

為了迎接奧運會,北京城又一次進行了大規模的建設。在這次建設過程中,人們不斷提到一個詞,就是“中軸線”。北京的中軸線,這條被建築學家梁思成稱為“偉大的秩序”的中軸線,將會被恢復,而且被延長,一直延長到奧運村。稍微了解北京歷史的人都知道,恢復和延長中軸線對於北京有不尋常的意義。

北京城的面貌在明朝永樂皇帝定都北京時就基本確定。它之所以顯得如此壯麗而有氣勢,就在於它有整體的規劃。北京古城建築是從全體來考慮的,舊城中所有的建築,幾乎都被納入到一個統一的脈絡中。

永樂皇帝決定以北京為首都,吸收了元代大都(元時的北京稱大都)的中軸線設計,但作了大規模的調整,經過數十年近百萬人的辛勤勞作,一座恢弘的都城浮出地面。

這座新城由一條長八公裏的南北中軸線貫穿,建築和景觀布置沿著這條中軸線有秩序地鋪開,前後起伏,左右對稱,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也因這條中軸線而得以形成。

正陽門夜景

這條中軸線是以南城的永定門為開端,自此從容地向北行,在中軸線的兩側是天壇和先農壇兩個基本對稱的大型祭壇。二者一是祭天的,一是祭農的,為這座莊嚴的城池確立了一個莊嚴的起點。經過一條筆直而有氣勢的大街,就到了雄偉的正陽門。正陽門前,原來有一個巨大的牌樓,一個大石橋,烘托著這座不凡的城南要沖。它是南城的第一個高潮。由此再向北,便是中華門,中華門過後,經過一個空闊地帶,那便是後來所建天安門廣場的地方。

在天安門(明時叫承天門)的兩邊,對稱地建有太廟和社稷壇。太廟在東側,是祭祀祖先的;社稷壇在西側,那是祭祀農業的,它與這個國家以農業文明為主的歷史有關。這合乎中國古代體制的“左祖右社”的構置。由端門到午門,進入紫禁城的內城之中,最後由紫禁城的神武門出來,向北有一座景山,作為紫禁城的背景。景山中峰的最高處,有一個亭子,這個亭子正在北京古城的中軸線上。從那向北望去,出皇城北門地安門,一條大道一直到鼓樓、鐘樓,便是這條中軸線的收尾之處。

紫禁城就在這條中軸線上。紫禁城按外朝和內廷來構造,前為皇權機構中心,後為皇室起居區。在外朝部分,先是有紫禁城最重要的主體建築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太和殿的頂端是這座宮殿的中心。在三大殿的東側有文華殿,西側有武英殿,一文一武,顯示文治武功的治國思想。內廷部分沿中軸線上建有乾清、交泰和坤寧三宮。在這三宮兩側,則分別是東六宮和西六宮。紫禁城的近萬間建築,就是這樣以一條中軸線統領,雖體量巨大,但井然有序。

這條中軸線,是北京古城的龍脈,是一條像龍一樣起伏的地脈。如果沒有起伏和呼應,沒有內在的節奏變化,只是沿著一條直線向前,兩邊布置建築,這樣的方式,必然單調而乏味。

俯視紫禁城

北京古城的中軸線布置,左右呼應,前後起伏,建築在重復中富有變化。午門建築群有一座正樓,兩側有四座方亭,形成凹字形結構。初看起來顯得壓抑,但遠遠看去,如同一只鳳凰在飛舞,在封閉中又顯出靈動。而在紫禁城的北部,有如一條金龍由神武門躍出,騰空高舉,景山就是它躍起的身段。

八公裏的中軸線,第一段最長,從南城的永定門到正陽門,節奏舒緩;第二段較短,從正陽門經過紫禁城到景山,這是它的高潮。第三段最短,從景山至鐘、鼓二樓,是高潮後的收攝。品味北京古城,就像欣賞音樂的三個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