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2章 哀莫大於心死(第2/3頁)

楊彪沒好氣的瞪了楊修一眼。“聽起來,你對我的文章沒什麽信心啊。”

“豈敢,我也希望父親一篇文章天下知,僅靠著書立說就能自給,不用再受案牘之累。”

“著書立說又豈是為稻梁謀?”楊彪嘆了一口氣。“如果不能代天地立言,縱使著書千萬言,又有何益?如果只為自身計,何處不能居,非要來這匡廬?”

楊修拱手請罪。“父親教訓得是,是我失言了,請父親責罰。”

“罷了。”楊彪甩甩袖子,一聲長嘆。他沉默了一會兒,“孫將軍什麽時候能到?”

“計算時日,已經從江陵出發了,快則兩三日,慢則四五日,就到柴桑了,我要去柴桑迎接,父親你就在這兒住幾天吧。我已經讓人收拾出了一個小院,各種用度齊全,你們不用操心,安心住著就是。我準備了一些書,你閑來無聊,也可以讀書自娛,我最近收集了一些豫章舊事,都是鄉夫野老口耳相傳的故事,其中就有一些和丹朱有關的,你也可以看看。”

楊彪欲言又止。楊修知道他想說什麽,笑著解釋了一句:“禮失求諸野。大亂之後,典籍散失,朝廷也要從民間征書,這些故事雖然不登大雅之堂,真偽摻雜,卻有些相通之處,未嘗沒有真相藏於其中。父親,今文經、古文經,現在都是喪家之犬了,再爭下去,恐怕都不免步百家後塵,湮滅無聞,將來後來說起,未必有這些故事詳實。”

楊彪一聲長嘆,默默地點了點頭。楊修說得沒錯,孫策不重儒學,不管是古文經還是今文經,他都沒興趣。古文經、今文經爭了幾百年沒分出勝負,現在卻要並肩走向消亡了。

楊修走回袁夫人、袁權面前,躬身施禮,嘴角露出狡黠的笑容。袁夫人壓低聲音問道:“你們都說了些什麽?你父親情緒可不太好。”

“哀莫大於心死,他現在的心情好不起來。阿母,我要去柴桑一趟,你這些天多費些心思,多開導開導他,盡可能勸他留在書院,著書立說,把我楊家的學問傳承下去。立德、立功、立言,有件事做,他會想得開些。匡廬景色不錯,早晚出來走走,散散心,對他排解憂思有好處。”

袁夫人連連點頭,欣喜不已。眼前的楊修不僅看起來沉穩,說話做事也老練多了,和四年前離家時叛若兩人,不動聲色間就為楊彪準備好了退路。有了延續家傳尚書的這個使命,楊彪做出過激行為的可能性大減,假以時日,未必不能從這種沮喪中緩過來。她感激地看了袁權一眼。這一路上,她和袁權說了很多,知道楊修能有今日和孫策分不開。剛聽說孫策杖責楊修時,她可是氣得肝膽俱裂,後來聽說孫策任命楊修為豫章太守,她才消了一點氣。現在看到楊修這麽懂事,她心裏對孫策的那點怨氣已經消了大半。

雖說寵溺,她畢竟出身袁氏,知道楊修是什麽脾氣,如果不是孫策下狠手好好修理他一頓,他是不會這麽懂事的。她不是不知道這個道理,只是下不了手,做不到孫策那麽狠。當然,這件事不能就這麽過去,畢竟兒子是自己的心頭肉,自己都舍不得打,卻被孫策打了,不說道說道,這口氣如何能咽得下去。

楊修又委托袁權留下陪伴。袁權素來做事周全,又是孫策的寵妾,她出面張羅一些事情,不管是太守府還是南昌令,都要給幾分面子,就算是郡尉賀齊也不能不照應著。

袁權一口答應。

……

楊修趕到柴桑,幾乎和孫策同時到達。他登上樓船,拜見孫策。

休息了幾天,孫策精神狀況非常好,看到楊修,他眉開眼笑。楊修沒給他丟臉,有弘農楊家的名望加持,有他本人出類拔萃的辦事能力,他以弱冠之姿將豫章太守做得有聲有色,不僅南昌令許虔對他贊不絕口,就連一向自負的賀齊都對楊修出色的後勤工作表示了認可。

用楊修為豫章太守,再一次證明了孫策的用人眼光,對安定豫章人心有莫大的益處。不用心急,只要有能力,總會有得到重用的時候,不用在乎什麽出身,什麽年齡。四世三公也罷,出身寒門也罷,年長也罷,年輕也罷,孫將軍都敢用。有了這樣的心理,豫章的各級官吏心態都安穩了很多,沒有出仕的讀書人也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令尊在哪?”

楊修也不隱瞞,把情況說了一遍。楊彪從冀州、兗州而來,對比幾州的發展趨勢,深知朝廷劣勢明顯,談判的籌碼有限,現在心情很不好,近乎絕望。

“不會……想不開吧?”孫策說道。他是真有些擔心,楊彪或許有點迂腐,但他個人品德很好,可謂是德高望重,如果逼死了楊彪,即使和他沒什麽關系,對他來說也是一個汙點。楊彪一死,楊修至少要守孝三年,回了弘農還會不會回來,那可就不好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