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4章 太平經(第2/2頁)

於吉也不著急,他此行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孫策能夠注意養生,活得久一點。在他看來,孫策出身寒微,他的政策也對普通百姓有利,如果大漢崩潰,天下大亂,由孫策來統一天下自然要比袁紹統一天下更好。孫策重用徐嶽等人,已經是在踐行道家的理論,只不過是身外求道,不是身內求道。

他希望孫策內外兼修。

於吉從束發修行,至今九十余年,的確有所成就,可是離成仙還有萬裏之遙,除了為一些百姓治病之外,對更多人的苦難也沒什麽解決之道。可以想見,身內求道不易,肉身成聖就算有可能也是鳳毛麟角。在此之前,身外求道能解決更多的問題。就拿治病救人來說,他一個人能救多少人?孫策建本草堂,培養醫匠,撰修醫書,研制藥物,能救千人萬人。

“陰陽相合,內外相應,不宜有所偏頗。以公河為例,他以數術求天道自然不錯,可若他能兼修道法,即使不入山面壁,只是吐納坐忘,也能神滿氣足,不需要借助藥丸入睡。老子有言,吾有大患,及吾有身。既然身不可去,便當修身。修身亦宜內外兼顧,吐納導引為外,澄心靜志為內。若道心堅定,再輔以房中、丹餌等道法,天年可期,於身外求道也是有益的。”

孫策頻頻點頭。內外兼修是養生的基本原則,東西方都不例外,只是輕重不同。東方偏內,注重修身養性,西方偏外,強調健身。後來東西方漸漸融合,東方人也開始長跑、健身,西方人也開始學習東方的冥想、瑜珈,其實是殊途同歸,從不同方向走向內外兼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