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合流(下)

玻璃油燈內的石棉火頭燃著橘色火亮,燈罩口的些許薰黑隱隱約約的散發出些魚腥味,這股魚腥味很淡,幾乎是微不可聞。這油燈是用的是鯨油,因為煙少且相比其它燈油它更亮,而受到富足人家的歡迎。

在方文探身求教的時候,他的身體前傾,甚至都不顧面前的油燈燈口處升騰的黑煙。

“嗯……”

袁可令沉吟片刻,然後說道。

“其實‘崇武抑文’亦或是‘崇文抑武’,歸根結底都有其功利,崇武者不意研讀文章,研讀文章廢腦,廢時,那像習武,往往只需蠻力既可,而崇文者為求功名,往往一味埋頭苦讀,窗外事尚是不聞,自然也沒有習武的心思了。而往先秦時來看,我漢人講究的是‘出將入相’,其實,也就是文武雙修,這亦是今上現在的主張。”

這番話說得方文直點頭,因為既是實話,也是事實。

“文武雙修談何容易,‘窮文富武’,家貧者研讀詩書已是不易,習武?又豈有習武的家財?”

“所以,自隋唐科舉興,凡寒門子弟科舉進身者,無不主張以文取士,棄武修文,專心經書,到了宋朝時,選官皆出自科舉,這正是天下寒門子弟所求,即便是如此,尚是不覺公平,因為寒門子弟家學傳承有限,自然無法於豪門大家相比,所以到了我朝,才有了八股取士,只從四書五經中取題,如此即便是再貧寒的寒門子弟,只要買來四書五經就有了求取功名的可能,如此可謂是再公平不過……”

提及這個公平時,袁可令忍不住搖頭輕嘆,正是這種“公平”毀掉了科舉,當初陛下廢除科舉也是以此為借口。

“看似公平了,可卻盡毀天下之人,正如顧寧人所言:八股之害等於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於鹹陽之郊。所取之才往往皆是碌碌無能之輩!實是無助於國家。”

方文的語氣很是肯定,之所以肯定,倒不是因為過去幾年的反思,而是因為早在幾十年前,大明士林上下就已經開始反思八股取士的不足,並醞釀著廢除八股取士。

“所以,陛下才會廢‘空疏無用,實於政事無涉’的八股文,專門取才於實學。我士林歸根結底還是興於科舉,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科舉一廢,士林自然也是無根之萍,至於所謂的‘新士林’卻又不似舊士林那般聯系緊密,所以從科舉被廢的那天起,於士林而言,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改良,順應潮流,二是自暴自棄,任由其走向末路,”

“哦,我懂了。”

方文也是個聰明人,一點就明白了。

“你是說現在士林到了改良的時候了?這主意很好,我也這樣想過,只是這個改良如何改良?邀請書院裏的學士參與我等聚會?這各地都是如此,可就眼下來看,似乎成效不大,畢竟,他們中的許多人,往往醉心於課業研究。”

因為書院裏的學業繁重,不像過去只需要讀四書五經,所以書院裏的學生自然不可能像過去士林的學子一樣,有充足的時間交流,與友人談論詩書文章。

“改良士林,絕不僅僅只是將學士引入士林,這舊瓶裝新酒,顯然是不太現實,況且也不為陛下所喜。”

重新坐下來的袁可令,端起了茶碗。

“當年士林坐大,最終能夠與皇家共天下,究其根源還是因為有皇家的支持,沒有皇家的支持,即便是改良,也不過是癡人說夢!”

“老兄,皇家怎麽可能再支持士林,別忘了,當年從孝烈皇帝落得那個地步,我士林亦有幾分責任,支持士林,陛下恐怕萬萬不會這麽做的。”

於世人看來,要是沒有當年士林的黨爭,沒有他們的空談誤國,恐怕大明也不至於淪陷到那步田地,在這種情況下,方文自然不相信皇上會支持士林。

“舊士林是永遠不可能得到皇帝支持的!”

袁可令冷冷地說道:

“陛下對士林的不滿,可謂是根深蒂固,自然不可能再支持士林,而今天陛下崇武抑文,亦是因為這個原因,固然可能會導致國家動亂,但是卻不能否認,國家若是武力不彰,必定會導致國家衰敗,百姓淪為異族之奴。”

方文摸著茶碗蓋,想了一會兒說道。

“崇文抑武,國家兵弱必遭國難,崇武抑文,閥亂而民劫,如此……皆是失之以衡的表現。”

“正是失之以衡。”

袁可令看著他說道。

“所以,最關鍵的就是平衡,只有文武平衡了,才會民富國強……”

“嗯……文武平衡,如何平衡呢?”

略停片刻,袁可令答道。

“古人不早就說過了嗎——文武雙全。”

“文武雙全……”

方文的眉頭微皺,然後說道。

“這恐怕有些不太現實,畢竟,寒門子弟很難在研文時有余力習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