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人才(第2/3頁)

盡管迫切,可朱明忠也知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道理。教育不可能一下就改變一切,必須通過長期不斷的教育才能達成目的,相比之下,無論是建立現在近代化的陸海軍,亦或是比修建世界上第一條千鐵路,以其其它方方面面的進步與變革,或許看起來進步非常,但實際上,卻不過是朱明忠憑借著超越時代的學識強行帶來的改變。上述的這些變革現在還可以通過朱明忠去改變,可是最終將這些劃時代的知識與技術與這個時代融合在一起,就需要教育!教育是一切的基礎,而教育不像其它的東西那樣,不是短時間內投入大量金錢就能夠見效的。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是朕心急了……”

意識到自己正在走入誤區的朱明忠,止住了心裏的不滿,當然,他知道,有了今天的這番對話之後,沈佺期等人勢必會進一步推動社學教育的普及。對此他並不反對,甚至樂見其成。

“……100%的社學開設算術、85%的開設地理……”

念著這些數字,一邊比對著與進年的數字對比,朱明忠沉吟片刻又說道。

“以朕看社學會可以增加一些手工課,嗯,還有農技課,畢竟種田是門學問,不是每個百姓都會種田,通過社學可以推廣新式農具和農技,這一點對百姓的生活是有用的,還有縣學、府學中,實學科目中,可以增加商業等科目,這個禮部要組織專人去研究,要讓他們可以學習致用……”

1670年的大明,盡管從歐洲引進了大量的西方科學成果並聘請了數以百計的西方學者,甚至就連牛頓那位大牛,都成了清河書院的“牛博士”和他的初戀情人在那裏過上了幸福生活,並成為大明知名的學者。

但是在另一方面,這個時代是科學的蒙昧時代,世界科學發展也正是從這個時代開始奠定的,所以在教育上,盡管有著領先世界三個多世界的見識,可是朱明忠與這個時代的人們一樣,仍然處於探索階段。

畢竟,許多領先於時代的知識,對於這個時代而言,並沒有太多的意義,在很多時候,在與這個時代的學者們交流的時候,朱明忠往往不過只是通過他們了解時代的學術水平,然後有針對性進行一些提示,而不是一味的將二十一世紀的知識傳輸到這個時代。

“社學是基礎,通過開設手工課和農技課,可以讓學生掌握一些手工技巧,掌握更先進的種地技術,如些會對他們的生產有幫助,至於縣學、府學,他們需要接觸一些工科、商科以及農科的知識,如此將來他們才能有人嘗試著選育良種、改良農具……”

陛下的建議,讓沈佺期深以為然的說道。

“陛下所言甚是,目下百姓皆言家中子女於社學所學用途極為有限,所以,若非是官府督促,有不少人不願意讓子女入社學學習,不過要是男子能於社學中,學會如何選種、如何耕種,如何施肥,女子能於其中學習織布、織線衣、織綢等的技術,把男子變成田間的種田能手,把女子變成紡紗織布的巧手,到時候,百姓自然樂意讓子女進入社學。”

先是分析了一遍陛下建議的好處,然後沈佺期又恭維道。

“如些社學必定大興。陛下英明!”

不過沈佺期的恭維讓朱明忠的眉頭一跳,他建立社學的目的,可不是為了固化“農耕女織”,興辦教育的最終目標是為了很多年輕人通過讀書得到新工作,脫離了土地的束縛,那些年輕人,未來會到城裏的商號、工廠當學徒,當然也會前往分封諸夏。

不過,轉念一想,在現代工業的沖擊下,這種所謂的“實用技術”又能夠持續多長時間呢?而在另一方面,通過社學傳播先進農技,對於大明的農業生產將會產生很大的幫助。

“也不盡然如此,學習農技,是因為在農村有五成的農民,實際上並不會種田,他們盡管種了一輩子的田,但是卻不知道如何選種,如何耕種、如何除草,所以,他們雖然同樣的種田,投入同樣甚至更多的勞力,但是土地的產量卻很有限,相比之下,村中的‘田秀才’……”

朱明忠特意強調道這個名詞,過去他並不知道這個名詞,但是早先卻從報紙上知道了這個名詞,知道“田秀才”厲害的地方。

“那些田秀才往往都擅長這些,他們在留種的知道,知道應該留下什麽樣的種子,知道什麽樣的種子產量高,知道何時施肥、灌溉……”

言道著那些田秀才的長處,最後朱明忠說道。

“這些田秀才往往就是憑借著這些尋常百姓所不懂的知識,讓他們的土地產出更多,獲得更多的利益,不能夠再讓他們像過去那樣敝帚自珍,要想辦法,把這些藏在田秀才的肚子裏的農技都掏出來,然後匯編成籍,再傳播開,沈佺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