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向北(第2/3頁)

張煌言開始有點不高興了,畢竟這一切都是他的心血。他問道羅綸。

“莫非你聽到什麽啦?”

“下官正要跟您說這些,司馬。”

羅綸正色回答道。

“觀江北所辦局廠,姑且不說其它,就是現在廠中督辦官員少則十數人,多則數十人,這些人中又有幾人懂得辦廠,幾人懂得經營?他們上不能回報官府股本、利潤,下不能令廠工收入增加,如此屍位素餐,這工廠又焉能長久?”

和其他人不同,羅倫曾經參觀過江北的工廠。也了解南昌的工廠。他自然知道兩者之間的差距,這種差距並沒有因為時間的關系而慢慢說短,而是越來越大。

話是不錯,但在如此好氣氛下說這等敗興的話,這個羅綸也真是太不懂事了。也太不會說話了。呂留良見張煌言的臉色越繃越緊,心裏暗暗想著:必須把話題轉開。看著船外出現一大片田野,田中盡是成熟的水稻時,他趕緊對張煌言說。

“尚書,你看這裏,當初初來江西時,放眼望去還盡是一片荒涼,再看現在,卻盡是水田,這江西百姓如此勤奮,不過數年,便將此地變為桑田,實是令我等汗顏。”

張煌言望了望船外,點頭說道。

“不錯,何止江西如此,我漢人之勤歷,世所罕見,就是這江西之地,曾幾何時亦盡是一片蠻荒,正是我漢人先祖於此篳路藍縷,方才有今日之富庶。”

張煌言的這句話撩起了羅綸的極大興趣,他也禁不住贊同道。

“何止江西,江南亦是如此,三國時,江南尚是荒蠻之地,而至宋朝,江南富庶已經蓋以天下了。”

張煌言略點下頭,然後說道。

“不僅僅只是江南,當年周滅商後,當時周朝天下不過只在今日河南一帶,隨後周天子分封天下,將天下分封於諸侯,就像這江南,當年為楚國之地‘昔我先王熊繹辟在荊山,篳路藍蔞以處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王事’……”

背誦著《史記·楚世家》中的這句形容楚國開掘基業的艱辛的文字,張煌言又感嘆道。

“若非是如此一代代先人啟以山林,又焉能有了我漢家今之景!”

呂留良亦於一這點頭說道。

“確實如此,聽聞今日淮王做陣遼東,就是意於遼東啟以山林,令遼東似江南一般,永為我中國之地,為我北地魚米之鄉。”

呂留良的聽聞,是他於報紙上看到過許多描述東北富庶的文章,甚至用“棒打麅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裏”去形容遼東以及東北,那裏到底如何富庶,他並不知道,但至少從那些文字中,可以看出,那裏並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只是一片苦寒之地。非但不是什麽苦寒之地,甚至那裏更是土地肥沃的塞上江南,當然,即便是土地載過肥唔,總也需要人去耕種。

“棒打麅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裏,這東北到底如何富庶,尚是不知,但這句話卻已經傳遍天下了。”

羅綸於一旁笑道。

“而且聽人說,淮王與遼東拓荒千萬畝,授予傷殘兵士,非但授地,且又安置朝鮮佃夫為其耕地,那些朝鮮佃夫於當地種植朝鮮稻。按報上的說法,有二十年之功,東北必可為我大明關東之江南!”

“可不是。如果要是遼東能夠成為我大名的江南,到時候,江南百姓就再也不需要像現在這樣承擔著漕糧之苦了。”

江南百姓的稅賦之重,遠遠超過於北方,甚至是北方的數倍,而且在稅負之外。還有沉重的漕糧。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江南的糧食產量多過於北方,如果遼東能夠產出米糧的話,姑且不說其他,至少對於江南的百姓來說是個好事,總能讓他們的負擔能夠輕上那麽一點。

“塞北江南!”

張煌言似有所思地點點頭,然後感嘆道。

“東北確實為我大明的一塊寶地,若是他日東北能有千百萬漢人於那裏居住,想來到那時,北方草地亦再不可能為患我大明!如此,我輩之心血也不會白費。”

在說出這番話的時候,張煌言的神情顯得有些不太自然,甚至有些郁悶,他之所神情如此不自然,是因為他知道自己此去遼東是要到那裏幹什麽。

“那是自然的。”

呂留良於一旁點頭說道。

“不過想來待到朝廷還朝之後,大軍西征,討伐殘余清虜,如此天下至少可得百年安穩,有百年之功,東北焉能不平?”

隨後呂留良又成功地將話題扭轉過來了。眾人隨後又在那裏談歷史說掌故,一路上談笑風生地乘船穿過鄱陽湖、然後進入長江,由長江進入運河,又從運河轉向黃河經黃河前往海州,於海州登上前往遼東的快船。之所以沒有從山東走,是因為北運河現在運輸軍糧的任務繁忙,一切非軍用船都不得進入北運河。所以他們只能走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