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還朝

終於要離開了!

八月十五將過,這邊大家夥不過只是剛吃過月餅,那邊一份從沈陽發出的折子,就被船送到了萬年,送到了行宮。

淮王贊同朝廷返還京師。

這個消息只讓原本有些忐忐不安的朱由榔等人,無不激動的無以復加,甚至就連朱由榔自己,也在得知這個消息之後,特意於“太廟”——其實也就是大明歷代君主的牌位前,告知列祖列宗這個好消息。

畢竟在此之前,他們最擔心的就是淮王不放人。如果淮王不同意的話。即便是朝廷想要離開這裏,也沒有一絲可能。畢竟這裏是淮王的地盤,沒有他的同意。別說是離開了,恐怕他們就是想吃上一頓飯都要淮王點個頭。

現在既然淮王同意他們離開了,那麽就再也不需要擔心其他了,現在只需要考慮一個問題,就是什麽時候離開。

當然這些問題,作為皇帝的朱尤朗當然不需要考慮,自然有其他人會操辦這一切,對於他來說,現在只需要等著離開這裏就行了。不過即便如此,原本對朱明忠耿耿於懷的他,也不得不在私下裏感嘆著朱明忠居然會如此放心。

甚至還非常難得於私下裏對王皇後說“以此觀之,淮藩於大明確實是忠心耿耿”,可不就是忠心耿耿,居然忠心至願意把腦袋拱手相讓。

這般愚忠,恐怕也是天下罕見了。

當然,這種話誰都不會說。至少在離開萬年之前,沒有人會說出這番話來。將來到了京師之後會不會說這些話,恐怕只有老天才知道。

但是現在,當淮藩同意朝廷還京,並表示願意派出艦船護送的消息傳出後,一時間,這天下人皆是言道著淮王的赤誠,感慨著他的忠義。當然,也有人委婉的言道著,朝廷理應小心一些,畢竟海上風大浪急。大有一副,擔心皇上在海上發生什麽意外的意思,當然,這個時候倒不會有人去懷疑淮王會不會再路上做出什麽手腳。畢竟淮王已經清楚的表明了他的態度。

而於此同時,萬年上下,卻在為離開萬年府作著準備。從萬年的行宮再到行官的寄寓之處,到處都在捆紮行李,準備著回京,在離開神京十九年後,大明朝,終於能夠回到京師了。

對於大明來說,這是個好消息。

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裏,這萬年府滿街的都是馬車伕子,那些隨駕行官忙上忙下的把家當收拾齊當,然後再由馬車送往基隆,大概開天辟地以來,這個台灣小城恐怕就從沒有這麽熱鬧過。

這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

自此之後,萬年作為行宮,只會存在於史書之上,甚至就連萬年府,也已經由永歷皇上重新賜了名——“海安”,當然這並不是“靖海安波”的意思,而是“四海安定”,如今四海安定,朝駕不日還京,如此命名,也有著其特殊的寓意。

甚至心情大好之處,永歷更是將幾位未襲承王位宗藩,賜承王位,以繼藩王大統,當然,這些年大明的親藩或是被殺,或是潛逃不知所蹤,也就只剩下那麽幾位宗藩了。這個時候也不需要再計較其他什麽了。畢竟天下已經太平了,不需要再像過去那樣小心翼翼的。

終於,到了九月的時候,隨著從基隆港傳來的船已抵港的消息——之所以一直未能成行,倒不是在等著忠義軍的水師,而是在等著閩藩、晉藩以及楚藩,為了表明心跡,淮藩特意要求三藩派船隨行。

甚至這也是淮番讓大家大為贊賞的原因,畢竟這麽做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在海上可能發生的任何“意外”,海上總有可能發生種種意外,但是如此一來,可以讓淮藩置身事外。

不過如此一來,也給其他各藩添了一些麻煩。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立即拿出海船來。

對於本就有海船的閩藩倒也簡單,直接調出數艘海船既可,晉藩雖無水師,但卻也有十數艘海船,到是楚藩為了湊夠海船,可謂是頗費了一番周折,才於澳門、江北以及閩南買到了四艘海船,又雇得了船員水手。如此自然擔誤了一陣子。

四藩的船都到齊了,那麽啟鑾期終於臨近了,乘輿出北門還是南門,這會朝中又發生了爭議。按照路程來說,應該出北門,但有人以為大駕必自北而南,朝廷體制攸關,而且“南方旺氣,向明而治”,所以必出南門。這一來多費周折,光是出城這一段路又多繞半圈不說,而且按照規矩輦道要另外加鋪黃土,即便是萬年所鋪石道,也必須加鋪黃土,規矩就是規矩,不能夠有絲毫的變動。頗費了一番功夫之後,眾臣還是議論不定,最後是請永歷裁決。

不用說,對於這個時候的永歷來說,體制猶在其次,這個時候取旺氣,討吉利才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對於顛沛流離這麽些年的永歷來說,更是看重吉利、氣運,於是便面諭眾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