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向北

永歷16年的九月,大明的局勢似乎在這個月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在長達親二十年的韃子入侵之後,這片土地上那些在異族入侵者屠刀下幸存的人們,終於看到了新的希望。

他們看到了大明中興的希望。

對於他們來說,隨著局勢的變化,他們似乎看到了。太平盛世即將到來的希望。

在過去的幾個月中,大明總是在經受著這樣那樣的考驗,有時候人們甚至懷疑大名隨時都有可能陷入內訌之中。可是出乎人們意料的是,就在他們以為很有可能會自相慘殺的時候。局勢卻朝著另一個出人意料的發展。

先是從北方傳出的謠言。再到後來請皇上還駕京師的緊張,再到現在淮王同意護送皇上和朝廷回到京師。

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朝好的方向發展著。

大明自有忠臣在!

其實大明的忠臣又何止知識有一個淮王。大明兵部尚書張煌言同樣也是,甚至如果沒有他,朝天不知道什麽時候才能夠還駕京師。

可是現在,這位大明的兵部尚書同樣也要離開這裏。離開他主政多年的江西。他之所以離開,並非是因為其他,而是因為,他必須要給天下做一個表率。

離開地方,進京為官。在過去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甚至這是對於地方官員的提拔,可是現在,卻遠不同於當年。

“咚!”

隨著一聲鼓響起,那蜈蚣船兩側的船槳立起來來。不過船槳並沒有立即落到水中。按照吳紅船行船的規矩,他的船漿滑動都要隨著鼓聲,每一下都要整齊劃一。誰有如此才能夠保持快速的航行。

“咚!”

又是一聲鼓響,數十只船漿落入水中的瞬間,底艙的漿手們齊聲的喝道。

“行了……”

這艘長達十余丈的大船緩緩啟動,而那碼頭上盡是送行的人們。在船槳劃動著水面的時候。人們會紛紛揮手對著船上的人大喊著保重。

張煌言佇立於窗前,深情地望著傾注下數年心血的南昌,他的心情此時顯得頗為激動。

不僅僅是因為這幾年南昌已經元氣初復,就連江西也顯出了幾分盛世氣象,而是因為天下局勢,在他張煌言的策動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模樣——淮王答應朝廷還朝不說,而且還同意派船護送皇上還朝,甚至還主動要求其它三藩一同派船,淮王忠義舉世罕見。這固定是大明天下得定的前提,而史書無疑會記住他張煌言為大明的今天所作出的貢獻,歷史也決不會忘記我張某人所立下的功業。

立言、立德、立功這是無數仕人畢生所追求的三不朽之功,盡管未曾立言、立德,但至少卻為天下立下今日的功業,也算是此生足矣了。

正在這時。他看到江邊巨大的水車,那水車讓他的臉上顯出喜悅之色。他遙指那水車,頗有些激動的說道。

“你們看,那是紗廠的水車!”

呂留良等人紛紛都圍了過去,順著他的手臂望去,可不正是紗廠的水車嗎?呂留良更是有意恭維道。

“司馬,您於江西主政以來,非但待民以寬,更為江西留下紗廠等廠礦,如此,可以說是利江西百姓百年……。”

這倒也不算是誇張,這幾年,張煌言在江西確實推行了不少利民的法子,江西百姓確實從中受益匪淺,甚至他還以漕糧無需北解為名,接連免去江西本省百姓的漕糧,如此休養生息下,江西地方非但已經重現往日的繁華,甚至就連同民間的元氣也恢復許多。

至於這官辦的紗廠,不過只是他給江西留下的一項事業,不過這項事業卻是毀譽參半,畢竟它有著與民爭利的嫌疑,一廠可代替紡紗女工數萬,不知讓多少女工為之失業,自然的也就不為一些人所喜。不過這時候眾人見張煌言正在興頭上,誰也不願潑冷水,只是淡淡地笑著,不再言語。

“可惜,只有模樣,卻沒有精神。”

也許是因為年青,所以羅倫素來沒有多少顧忌,他心裏想什麽口中就會說什麽。

聽他這麽說,張煌言反倒是笑問道。

“你這小子,你說話可要負責任,憑什麽我辦的紗廠只有模樣,沒有精神?”

尚書的問題,讓羅倫也笑嘻嘻地答道。

“江北的局廠我都去看過,江西的局廠我見得更多,兩相比較的話,我有這個感覺:南昌的數家局廠與江北的局廠也就是模樣是相近,但實際上兩者卻相距很大。”

呂留良連忙於一旁說道。

“模樣相近也是個基礎,至於其它的,可以慢慢培養,過些年後也就會差不多了。”

“你說得不對。”

因為對工廠有一定的了解,所以羅倫較起真來了。

“模樣相似是沒有用的,關鍵在生產。江西的這些局廠,照現在這樣的辦下去,肯定比不過江北的工廠,待到天下承平,江北的工廠擴大時,江西的工廠,早晚會為其所吞並的。”